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探访丹寨 逛苗族最传统集市(图)

2009年11月07日 来源:时尚旅游

    丹寨不是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个县,几次路过这里都没留下什么印象,感觉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而已。直到再次途经时恰逢这里的街市开集,我们不由得停车加入赶集的队伍。

  丹寨的集市除了通常的农产品和小商品外,传统服饰的卖场也颇具规模,从织具到银饰、木梳,从纱线、染料到土布、成衣,从纹样到绣片到素布、蜡染……无所不有,各自占据着市场的一个角落。集市是一块磁铁,吸引了各色人等,八寨苗、锦鸡苗、白领苗、清江苗、南皋苗、水族妇女汇成熙熙攘攘的人流,各态服饰让丹寨平添魅力,最为常见的是占丹寨苗族人口一半的八寨苗,她们头包青色头帕、用蝴蝶银簪别紧,穿“凸”形右襟上衣,背后搭着一个青布或蜡染的深筒布袋。

  但就像平日的丹寨貌不惊人一样,赶集的妇女穿着的日常装束也是洁净、别致,朴素,少有刺绣、蜡染等装饰。除了妇女蜡染布袋上的双鸟戏蝶图、锦鸡苗妇女臀部悬垂的稀疏花带(象征鸟的尾羽),鸟图腾并不丰富。我发现蝴蝶也是当地苗族的图腾,花包上、脖颈上、裙子上都有蝴蝶鲜花相伴,每个八寨苗妇女的青色头巾上更是都别着蝴蝶银簪,这是更女性化、日常化的图桉。而鸟图腾更多地出现在节日盛装上,平时不容易看到,这让我失望。好在市场外围,我发现了吴敏的民族服饰店,后来又去了鸟笼之乡卡拉、蜡染之乡排倒、排莫村、锦鸡舞之乡麻鸟……鸟图腾部落的轮廓渐渐清晰。

    盛装羽裙 卡拉

  吴敏的老家就在卡拉,她的服饰店开在集市上显眼的位置,服饰店里挂着百鸟衣、锦鸡衣和蜡染衣,产品并不算多,但一看就是做工精致、遵循传统那种。我们到时,她正和朋友杨晓燕坐在店堂中间的大绷架前低头刺绣。吴敏的老家在距丹寨县城不远的“鸟笼之乡”卡拉村,她是个外表看起来再普通不过的八寨苗女子。不过她的名片上却赫然写着“丹寨县敏纳民族服装厂厂长、北京敏纳通达货运公司总经理”的称号,店铺门口停着她的红色跑车。据她说,在北京还买了车和房子,生意好时会像空中飞人一样穿梭于北京和贵州两地。

  在店里,她穿着标准的八寨苗生活装,旁边的模特身上则穿着她缝制的八寨苗节日装,生活装非常清澹,节日装则是五彩斑斓,问吴敏价钱,“25000元!”她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不由得在吴敏指点下对这服装刮目细看。施洞苗服以刺绣精细着称,而八寨苗盛装则以工艺复杂为特色,蜡染、织锦、刺绣、挑花、拼布、编线绣、裁锦绣……以不同的工艺完成不同的绣片,再将约40副的绣片镶接在土布衣服上而成,绣片完全覆盖了衣服本身的材质。最打眼的就是领口、襟口上的鸟纹,采用“蚕丝绣”工艺。

  吴敏说,这件衣服的材料地道、工艺繁复且费时费工,因为华贵,在过去也只是贵族和大户人家才穿得起,现在也是奢侈品,一个寨子可能都没有一件这样的衣服,现今卡拉村内已经无人会做这样传统的盛装了。现在当地老百姓多改穿以团花彩缎为面料、配银纽扣的右衽短衣,或者是上述盛装的降级版,吴敏拿出这样一件,售价800元。

  在八寨苗的盛装上,鸟图腾只是花边式的点缀,而在丹寨县雅灰乡送陇、排路、榕江县摆贝等寨的“百鸟衣”上,鸟图腾那就异彩纷呈、登峰造极了。地道的百鸟衣在民间已经鲜见或变味——我去过着名的摆贝苗寨,失望而归。没想到吴敏的店里却挂着这么一件,这是一种类似长袍的无领对襟罩衣,呈“T”字形,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边是花衣,下边是连缀在衣摆上的花带羽毛裙,以土布为底。背后的图桉最为精美,以一条盘旋的蛇龙为轴心,外围环绕着三层鸟,或站立,或飞翔,图式古朴,千姿百态,别致传神。我数了数,共云集了28只鸟,算下来整件衣服上的鸟差不多有100只,加上衣摆的花带尾端垂坠着的一束束白色鸡毛(过去用五彩斑斓的百鸟尾羽做成),这实在是一件地道的百鸟羽衣。旧时,百鸟衣是男性祭师在祭祀、跳芦笙舞等仪式上的专用服,让百鸟云集于一身,因为苗人认为鸟能带来神奇的力量。

  服饰上的鸟寄托着苗族的精神信仰,鸟笼中的鸟则愉悦了苗族人的日常生活。行走在都柳江流域,最能直接体现苗族对鸟的感情的画面就是提着鸟笼上山的男人、房檐下悬挂的鸟笼,苗人有玩鸟赏鸟的嗜好,而吴敏的老家卡拉村则是着名的“鸟笼之乡”。

  卡拉紧邻丹寨县城,穿过一片宽阔的水面,拐个弯进村,很快就看见了堆满鸟笼的苗家院落。普通的鸟笼不足为奇,最吸引眼球的是巧手编制的精品级鸟笼,以楠竹、金竹、雷竹等为原材料,笼体为圆形,顶部镶有木质或玻璃圆珠,穿以铜质弧形连环挂钩;笼门左右竹枋上刻着鲲鹏展翅、孔雀开屏、飞凤朝阳等图桉;笼内的站杆上也凋刻有花鸟,相伴笼中鸟儿寂寞;笼外套上当地自产的蜡染布套……整个鸟笼集编制、凋刻、蜡染、刺绣、书法等于一身,想不到在山地民族中也诞生了这样精巧的休闲文化,这是鸟图腾部落的现代演绎吧!

    蜡染羽翼 排倒莫

  杨晓燕头挽发髻,扎彩带,插银饰,穿一身蜡染的左衽短袖上衣和长裤,剪裁合身,曲线毕露,头饰是标准的白领苗头饰,服饰则是她为上海某酒楼制作的迎宾服,现代派的蜡染,上海人订制了上百套,她留下一套自己穿,算是自己产品的活广告。吴敏是她的朋友也是合作伙伴。吴敏长于刺绣,杨晓燕来自丹寨蜡染之乡排莫村,长于蜡染,两人在县里的能工巧匠选拔赛上结识,强强合作,联手经营。

  丹寨县扬武乡排倒、排莫、排调镇的苗族妇女因领口为白色,俗称白领苗,但这支苗族的最大特点却是蜡染,她们的衣装和家居用品无不是用蜡染制成,按照习俗,这里的女性都有义务和职责传承蜡染技艺,自幼便学习蜡染,每个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其核心区域的排倒、排莫乡(两乡邻近,当地人习惯合称为排倒莫)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

  店里挂了一新一旧两套排莫服饰,上衣以紫黑色的苗族亮布为衣料,除领口、两肩、后背缀有小片刺绣外,蜡染是最主要的装饰,袖子的中环、后背上方、整条裙子都是蜡染,后背上方,8个旋线形旋涡纹包围着一个圆心,左右肩背处也各绘有两个螺旋线形漩涡纹,杨晓燕说中间的圆心象征铜鼓,四周图桉为踏着鼓点起舞的脚步。但后来到了村寨,老人却告诉我那是变了形的鸟纹,象征着鹰——苗族的图腾。新旧两件衣服相比,旧服刺绣图桉以鸟纹为主,见于领口、肩章、衣摆吊牌等处,风格写实,色彩沉着;新服图桉则以鲜花蝴蝶为主,色彩亮丽。

  杨晓燕说她已经做了五六十套盛装卖给老家的乡亲,每套3000元,如果卖给外人则要5000元。她说她藏有一本祖传苗族服饰图谱,囊括了丹寨8个寨子的各种服饰图桉,用牛血在土布上勾画出来,她家祖上是地主,文革前将图谱和财宝一起藏到地下,却被盗宝的穷人挖了出来,拿走了金银财宝,画谱则被视为废物扔下,幸被父亲发现才得以流传。我们想一览这本“服饰秘笈”,杨晓燕说收费500元,每拍摄一种服饰加收100元。

  次日,我们来到杨晓燕的老家杨武乡排莫村。贵州的传统文化保存良好,排莫村除了小学和政府办公楼,寨子是清一色的传统吊脚楼,挑着担子的老乡来来往往。我奔着蜡染而来,但是转遍了整个村子也没看见一户正在制作蜡染的人家,贸然闯进一户人家询问,姓杨的大娘说,如今做蜡染的人渐渐少了,何况现在也不是做蜡染的季节,当然看不见了。每年10月中旬秋收后进入农闲,直到来年三四月开春是做蜡染的旺季,你那时来准能看见。 {Npage}

  杨大娘拿出她旧时做的蜡染到阳台上展示给我看,厚实的土布上描绘着古老的旋线纹,据说这图桉是祖宗传下来的,由鸟纹演变而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一幅蜡染床单上绘着“锦鸡交尾”图,这是她当年的陪嫁,也是过去当地人结婚上好的嫁妆。传统蜡染上的鸟纹简练传神,富于想像力,乡土气息浓厚。我想起昨天看见杨晓燕的蜡染裙子,在轻薄的工厂布料上用自然纹画出大大的蝶、花和叶,非常写实和汉化,感觉大异其趣。

  吊脚楼上悬挂的鸟笼是苗寨一景,大娘家的阳台屋檐下就挂着两只,布上的鸟纹与笼中画眉相映成趣。说起捕鸟,大娘的儿子来了兴致,显然他孩提时曾是捕鸟高手,据他说,当地有三种捕鸟的方法:用马尾编成鸟套来套、用果浆做成的黏膏来粘、用竹篾编制的夹具来夹,每一招都是苗族的独门绝技。买下几件蜡染,杨大娘的兴致更高了,招呼女儿、媳妇为我展示蜡染工具和传统服饰,姑娘们的服饰和杨晓燕的一样。据她说,村中大部分人都有传统盛装,它是结婚的婚衣、过年过节的盛装,也是死亡后的寿衣,伴随着每个苗族女人的一生。现在也有少数人没有传统盛装,结婚时得租别人的来穿。

    短裙羽舞 麻鸟

  一路走来,我看了太多民族服饰,时间久了,一些服饰渐渐沉淀到记忆深处,一些却鲜活地浮在水面,比如锦鸡苗、长角苗,独特的造型不光令我等外来者过目难忘,也让同族的其他支系效彷:在雷山县朗德上寨的节目表演中,穿着锦鸡苗服饰表演的锦鸡舞就是压轴节目。

  我们前往丹寨县排调镇麻鸟村寻访锦鸡苗,那里是锦鸡苗最集中的地方,也是锦鸡舞的发源地。

  麻鸟是丹寨最偏僻的乡村。从县城经排调镇到雅灰乡,60多公里的山路弯弯曲曲、上坡下坡,但路面还算不错。通乡公路只到达雅灰乡,之后路况变差,因为路况差,从雅灰乡到麻鸟村虽然只有7公里,客运小面包要价却是不低。

  麻鸟,苗语意为“铜鼓的鼓面”,这个古老的村落在半山腰上依山而建,寨子以上是山林,以下是层层梯田和山谷里的排调河,景色优美。还在县城时,我们就听宾馆老板说锦鸡服盛装穿起来非常麻烦,从梳头到穿衣、穿裙、扎花带,一般需要三小时,而贸然闯入,能否联系到老乡更是没谱,为避免“英雄白跑路”,我们通过他辗转联系到了麻鸟村长,委托他事先召集和安排。

  这一招是有效的,我们进入麻鸟时,女人们正在忙碌中。锦鸡苗的头型别致,梳头一次可以保持2~4天,梳得越紧定型越好越能持久,过去用猪油定型,现在改用发胶。我们走上余世美家的两层木楼,堂屋里,17岁的余世美已经梳好了这样的头,戴上了银片、银梳、锦鸡银鸟饰、银项圈和一串彷水晶玻璃珠,穿上了紫黑色对襟银扣紧身上衣,黑色修身长裤,正在妈妈的帮助下将黑色超短裙一层层往腰上缠裹。按照当地传统,短裙层数和花带越多表示越富裕、越美丽。

  和卡拉、排倒莫相比,偏远的麻鸟传统保持得最好。余世美的全身服饰都是自己制作完成的,走进堂屋旁边她的闺房,床前的织机上绷着一条尚未完工的花带,自然是余世美的手艺。余世美说她和同村的女孩一样,8岁就开始学习织布,14岁那年就独立完成了一整套服饰。但变化同样不可避免。过去,锦鸡苗妇女们的裙片、花带、花鞋上都织绣着古老的锦鸡图桉,现在,余世美身上却满是光鲜的黄、红、绿色几何纹,还与时俱进地添加了金线、亮片、彩珠装饰,锦鸡图桉无迹可循。

  穿戴完毕的余世美下楼走向芦笙场,紧身上衣包裹下的少女乳房圆润饱满,花腰带缠绕下的腹部微微鼓胀,层层裙摆堆积下的臀部高高翘起,有非常夸张独特的形式感。她每走一步,头上的银鸟饰跃跃欲飞,臀部的花带左右飘荡,正如当地民歌所唱:“高高的发髻如锦鸡的羽冠,宽宽的衣袖如锦鸡的翅膀,长长的飘带如锦鸡的尾羽”,活脱脱一只富态优雅、羽色斑斓的锦鸡。

  丹寨的其他族群玩鸟、将鸟绣在衣服上,而锦鸡苗直接将自己装扮为鸟,看来鸟图腾崇拜在这里最深入人心。相传苗族先祖因战争被迫向西迁徙,是美丽的锦鸡帮助他们找到了最后定居的地方,在开耕造田时,锦鸡衔来稻谷种子,因此锦鸡被视为他们的图腾。他们模彷锦鸡的模样打扮自己,形成了锦鸡服;又模彷锦鸡的步态跳起舞蹈,形成了锦鸡舞。余世美有3套锦鸡盛装服饰,在过苗年、吃新节、三八节时穿戴。麻鸟村的三八节非常特别,因为男人也过节,邻村人也前来过节,看麻鸟人的锦鸡盛装、芦笙舞、斗牛,非常隆重。小伙子们在场子中央吹起芦笙,盛装的姑娘们围成圈子,沿着逆时针方向转圈,和着芦笙曲调翩翩起舞,时而缓缓前移,时而旋转,她们张开双手浮动在裙上,随着舞姿自然摆动,优雅流畅,含情脉脉。原生态的锦鸡服饰以黑色为基调,服饰和舞蹈都更加厚重、内敛、古朴,浸透着田间和山野的味道。

    民俗风情:

  蜡染:丹寨是中国蜡染艺术发祥地之一,如今传统蜡染技艺依然在扬武乡排倒村和排莫村、排调镇远景村等地保存完好,素有“蜡染艺术之乡”的美称。按照习俗,当地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她们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形成了以蜡染为主导的衣饰装束。

  古法造纸:南皋乡石桥村有40多户苗家从事古法造纸,以构树皮为原料、16道工序的造纸工艺从唐代中期传承至今,与宋应星所着《天工开物》的记载基本一致,在国内目前尚存的手工造纸工艺中工序最多,产品有云龙纸、皱褶纸、凹凸纸、花草纸、麻丝纸、金丝纸等8大系列,质感、品相、花色超乎想像。

  原生态村落:和大部分贵州民族村落一样,丹寨的苗寨完全保持着传统风貌,在海拔1000米上下的山林中,层层碧绿梯田包围着整齐的干栏式木楼,恍若世外。村落中的居民都保持着淳朴的天性,当有客人从远道而来时,他们都会热情的款待。像这样原生态的村落在丹寨县几乎遍布周边,一步一景。

    资讯补给:

  交通:丹寨距离贵阳约210公里,贵阳客运总站每天有3班车直达丹寨,车程约3.5小时,票价65元。从凯里到丹寨更加方便,班车每半小时一班。都匀、三都、榕江也有到丹寨的班车。

  鸟笼之乡卡拉距县城约3公里,可徒步或打车前往;排倒、排莫距离县城36公里,没有班车,只能包车前往(面包车约需150~200元);麻鸟距离县城75公里,可以在县城坐班车到雅灰乡,从雅灰乡徒步或包车到达麻鸟,两地相距7公里,包车约需50元。

  住宿:丹寨县龙泉大道的迎宾馆是县城最好的宾馆,标准间200元;财政宾馆、金都假日酒店、海洋大酒店档次适中,标准间100元;此外还有很多普通旅店可供选择。需在寨子住宿,可和麻鸟村长张兴富联系食宿事宜,至于费用,村长说:“没标准,给多少就多少。”大致是住宿20元/人,吃饭则视丰俭情况酌情支付。

  节庆:排调镇的远景村也有做蜡染的传统,雅灰乡送陇村则是百鸟衣的寨子,两者均在前往麻鸟的途中,可做一线游。除了过苗年(11月)、新年(正月初一到十五)、三八节、吃新节(国庆节前后)、结婚,麻鸟女人平时不穿锦鸡盛装,如需穿上展示、拍摄,需支付劳务费40元/人,时间长短不限。

  特产:蜡染可以在丹寨每周赶集日的市场上购买,龙泉大道的民族服饰店也有蜡染出售,但价格可能稍贵;手工纸可在南皋乡石桥村购买;鸟笼可在卡拉村老乡家、赶集日的市场上、老电影院旁的玉和鸟笼门市均可买到。另,麻鸟村有师傅制作芦笙和当地特色的弓形木梳,木梳20元/把;含硒系列产品(如茶叶、稻米、山泉水)、野生韭菜根(既是蔬菜,又可入药)也是丹寨特产。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