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土地流转:叩开现代农业发展大门――崆峒区加快土地流

2009年01月13日 来源:平凉日报

闫鹏飞 何凯华

  严冬已至,寒气袭人。近日,笔者走进崆峒区柳湖乡赵堡村,只见鱼塘连片、菜棚成排。该村是如何实现土地有效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调查走访。

  赵堡村党支部书记赵廷刚精神抖擞地向我们介绍,260亩鱼池全部承包经营,年收入50万元,现已形成以垂钓带发展的规模养殖,去年秋季村里举办了平、庆两市钓鱼大赛,很是热闹。这里的鱼塘能规模发展,是因为土地实现了适当集中的结果。过去,这里曾是颉河滩涂地,1984年开始治河增地,建鱼塘,随后规模发展。1998年平凉电力局转包50亩地经营权,创办职工垂钓中心。

  “1999年我按土地二轮承包规定,转包60亩地,当年收益3.4万元。”承包人胡新龙说。契机:土地流转势在必行

  “我的儿子儿媳都出去打工了。家里也没有多的劳力,我老两口就把地包给亲戚了。现在全村400户,人均只有8分川地,许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四十里铺镇军张村的冯岳老人说道。

  据崆峒区经管站站长曹培礼介绍,全区有1.2万农户,因劳动力转移,8474亩耕地转包,占总户数和耕地的13%、0.9%。

  东郊蔬菜批发市场经理李淮回忆起当年的一桩“尴尬”事。2002年,他与宝鸡家乐福超市联系,准备把七府、二十里铺等7个村作为鲜菜批发“生产车间”。超市的负责人实地考察后说:“你们的基地规模小,又不是专业合作社,质量标准无法保证。”由于无法实现规模开发,他的这一想法未能实现。

  崆峒区的胡萝卜、山药、大葱等无公害蔬菜在周边地区小有名气,一些业界人士都希望通过土地流转来扩大规模,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增加效益。随着特色产业发展,交通“瓶颈”打破,土地资源优势逐步得到发挥,一些外地客商纷纷到崆峒区投资发展规模农业。2004年定西老板在柳湖乡赵堡村承包了300亩地种洋芋。但是村民认识不统一,承包地东一块、西一块,成了“插花地”,不便管理和经营,结果只种了一年。其原因在于承包地难集中,当时没有土地流转的政策机制。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问题都出在承包地流转难上。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政策支持。因此,有效利用土地,形成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务之急。尝试:探索多种流转形式

  2006年3月,崆峒区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必须以现代农业的理念促进农民增收。”时任区长的杨军描绘了现代农业的规划:“东果西菜,把泾河川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人均1亩果菜、1头牛、户均输转1个劳力,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现代农业发展要破题,就必须找到切入点。崆峒区委、区政府在积极探索土地流转形式,集中农业规模经营基础上,不断在产业发展上努力寻找对接点。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组织作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选准好项目,强化招商引资,促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区农牧局长张建伟说,土地流转在坚持不违背农民意愿和不损害农民利益前提下,针对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土地传统生产经营方式,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现实,要积极探索创新模式。

  崆峒区充分借鉴外地经验,积极探索出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呈现龙头企业经营、种养大户经营、主导产业带动、土地股份合作、专业合作服务和现代园区推进等6种类型。

  为了规范土地流转,去年10月,全区对农村土地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纠正和查处农村土地承包、征占农村集体土地和农民承包地中违法违纪行为,建立了维护农民土地权益长效机制。今年初,完善了《崆峒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经管站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土地流转无偿服务。四十里铺镇和柳湖乡等9个乡(镇),坚持农民自发流转和乡村组织流转相结合,全区74个村、2001户农户以转包和出租最多,以短期流转为主,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搭建了平台。

  “引导土地流转,要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对农民和业主进行激励。”白水镇马莲村支书吴玉荣感慨地说。成效:农民的命根子“活”起来

  促进土地要素在法律政策框架内“活”起来,是现代农业发展必然要求。“活”起来的土地要素,既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发展动力,又为农户带来了实惠。

  “1992年二轮延包时,我村已积极向种田能手流转土地,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目前以各种形式流转土地450多亩,占15%。同时劳务输出300多人,仅此农民增收200万元以上。最近中央三中全会提出,要促进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这说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四十里铺镇上湾村支书陈吕存如是说。他还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有的人外出打工,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但是恋土情结很严重,宁肯让土地荒着也不愿流转。我村当初在流转土地时就费了很大周折。

  地处泾河川的上湾村,坚持特色优势产业与技能劳务输转并重,提出了“因势利导选产业,使爱种田的多务田,使有手艺的忙挣钱。”发挥区位优势,逐步对土地进行流转,让农民从常规种植业中解脱出来,按照“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思路,适度发展规模经营。先后给农户承包公用地170亩,农民互换、转包280多亩,建成二代温室68座。正在大棚里忙着摘黄爪的朱耀龙说:“那1个棚每年都收入1万多元。”村民刑正通过租赁、互换土地7亩,去年投资100万元,建起了肉牛育肥场,目前出、存栏700多头,收入近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发展奶牛13户,100多头,户均收入3万多元。

  1992年以来,该区通过土地流转,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30多户,专业合作社11个、协会31个,从过去收购农户产品,发展到租地、建立产业基地。在他们的带动下,一些农户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来,土地经营收益实现了增值。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