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美丽神奇的呼伦贝尔草原(图)

2009年07月25日 来源: 北方新报

一个诞生传奇的地方

  这里是北方游猎、游牧民族的成长摇篮,中国历史上有5个少数民族建立过统一政权,其中鲜卑、契丹、女真和蒙古族就发源于呼伦贝尔。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从这里出发,最终统一了蒙古高原,并在其后50年内,和他的后继者们一起,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蒙古帝国,向世人证明了蒙古族强大的生存能力。

  呼伦贝尔草原和她东部的大兴安岭森林,就是这些彪悍的民族从弱小成长壮大的家园,他们从这里冲出去,在世界舞台上打拼,累了再回到这里休养生息。如果把整个世界看作一个战场,那么这块草原就像永远的大后方,是前方打仗的勇士们心中温暖的故乡。

  公元前209年,匈奴人统一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就属于三部领地之一。也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呼伦贝尔”的名字就在马背上将士们的心中传颂,一直流传至今。

  传奇诞生的理由

  呼伦贝尔之所以有着神话般的口碑,完全得益于那片得天独厚的大草原。这片草原东与大兴安岭林地草原浑然一体,西与西南同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接壤,天然草场的面积约1.2亿亩(含林缘草地),是中国境内的草原当中面积最大的一块。

  由于草原东部有大兴安岭阻挡了从海洋吹来的季风,西部又临近蒙古高原,所以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季寒冷漫长,夏季温凉短促,春季干燥风大,秋季气温骤降霜冻早。年降水量230~350毫米,多集中在7、8、9月,春季降水仅占全年的10%左右,蒸发量为1400~1800毫米,西北风盛行。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就形成了一片以多年生禾草为主的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羊草、针茅、隐子草、牛毛草、野葱子等草类,这些禾草的叶子狭长而卷曲,枝茎上有茸毛,可以避免过度失去水分;有的草根很深,可以吸取土壤深处的水分。由于这里的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所以春天生的羊羔到了秋天就可以养肥养壮。因此,呼伦贝尔草原成了我国主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虽然《敕勒歌》里所歌咏的是1000多年前内蒙古西部草原的景象,但是人们说起呼伦贝尔草原时往往把它加以引用。因为,呼伦贝尔草原几乎可以印证《敕勒歌》里所描述的场景。

  在呼伦湖(又名“达赉湖”)西北的高尔真山(又名“达赉诺尔山”)最高峰海拔1011米,山体多为海拔600~650米的宽平山梁,在低山、丘陵之间有宽而浅的冲沟和封闭的洼地,这些冲沟和洼地为牲畜过冬提供了阻挡西北风的屏障,这些山间低地就成了理想的冬季牧场。

  而在呼伦湖的其他几个方向,则是较为平缓的低丘或波状平原,海拔一般在540~630米,乌尔逊河与克鲁伦河在草原上蜿蜒流过,河谷宽展、平坦,没有明显的阶梯状河岸,低河漫滩逐渐过渡到高河漫滩,又逐渐过渡到波状平原的原面上。所以一眼望去,草原辽阔舒展。沿河、沿湖的低湿滩地上,牧草非常茂密,是最好的夏季牧场。

  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的植物有1000多种,其中中草药、浆果、油料、食用植物就有500多种。呼伦贝尔的牛羊肉驰名中外,人们戏称:“呼伦贝尔的牛羊,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

  春末夏初,微风吹过,牧草疯长,若赶上一场润雨,一夜之间就绿遍了原野,坦坦荡荡与蓝天媲美;花儿们也火了起来,一片片、一茬茬,赶潮的一般;而树叶只要冒芽,三两天就可挂满枝头,铺展开去,汇成大森林绿色的海洋。植物的生长期虽然只有三四个月的时间,但在百多天的时间里,很快完成了1年的生命历程,为度过漫长的冬季积蓄了丰富的能量。秋天,它们收起全部的叶绿素,以灿烂的金色面对人类;而冬天则覆被在冰雪之下,等待春潮的到来。春天,是一个梦幻般的时节,主体草原的雪花依在飘洒,而山地林缘草原的杜鹃花却已迎风怒放,朝霞铺遍岭岭坡坡。隆冬时节,百色归一。大地凡平面之处都盖满厚厚的积雪,纯净得一尘不染。

  幅员辽阔的水乡泽国

  据统计,呼伦贝尔市境内有河流3000多条,湖泊500多处,水资源总量为286多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2亿立方米,占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总量的73%、全国的1%;这里人均占有水资源1.14万立方米,是国人的5.4倍,也高于世界人均水资源的占有水平。约占呼伦贝尔市国土面积1/3的呼伦贝尔草原上,河川总径流量为115亿立方米,属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呼伦贝尔草原的河水大多向西流淌,代表性的河流是海拉尔河。她发源于大兴安岭中段西麓,约700多公里长,流经呼伦贝尔草原,到满洲里市附近与沟通呼伦湖的木得那亚河汇合,再西行折北,流入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收纳了上千条河流向北奔腾,又与俄罗斯石勒喀河交汇成黑龙江,再向东去流入鄂霍茨克海。

  敖包播衍的生存观

  草原民歌《敖包相会》是呼伦贝尔人通福的作品,他就出生在鄂温克族自治旗的巴彦嘎岗苏木(乡)。

  “敖包”,蒙古语“堆子”之意。最初是由赶车人上山带石偃车而堆积起来的,曾经被当作旗、苏木、嘎查(村)的界标,后来演变为喇嘛教祭天、祭地、祭祀神灵的图腾。

  敖包的石头堆上为什么竖有柳枝呢?这得追溯到鲜卑时代。早在鲜卑人走出森林来到草原时就开始了祭林活动,《史记》称其为“大会林”。对此,颜师古是这样注释的:“者绕林而祭也。鲜卑之俗,自古相传。秋季无林则高竖柳枝,众骑驰绕三圈乃止,此其遗法也。”蒙古人与鲜卑人同属东胡族系,承用一种“遗法”是很自然的事,这说明,“祭敖包”来源于民俗而非宗教。中华古文化历来主张“天人合一”,对“祭敖包”这种行为最本真的解释就是游牧民族原始的自然崇拜。

  牧民相信水是母亲的乳浆,人是不能朝水的方向小便的;草是有灵的,你作践它它就走了,给你留下一片沙地;雁是吉祥鸟,飞到哪里,哪里就吉祥如意,每当大雁、天鹅春来秋往时,牧民就撒米撒奶,像迎送儿女一样;他们还认为“鱼是马魂”,水中有多少鱼,岸上就有多少马,买鱼放生的事也时有发生;牧民指着地上被药死的老鼠,无奈地说:它们本该让鹰吃掉;而问起牧民的家在哪里,他们会指着那片茫茫的草原,那便是家;在草原上放牧,每个月都得迁徙一次,牧民们临走时,会把灶坑填平,灶坑的火要等到完全熄灭,才能倒出去埋起来,然后坦坦然然地赶着一串勒勒车走向新的牧场;人死了被安放在勒勒车上,让牛奔跑,落在哪里,就在哪里挖坑埋葬,再植上草皮,叫做“来自草原,回归草原”。

  近年来,全世界的人们都寻找成吉思汗陵,人们花了很多钱,走了很多路,但一直无功而返。呼伦贝尔也发现过几处古城,挖掘过很多古墓群,专家们证实了它们中有鲜卑人、有契丹人、有女真人,唯独没找到蒙古先民的遗骸,原因很简单,来于草原回归草原是他们的生存观。就连元朝皇帝驾崩,都要深埋,然后用10万匹马踏平,不留任何痕迹。1年后牧草生成,几年就复原,任凭你费尽心思也无法寻找。

  承受变化之痛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农业和商业文明进入了这片宁静的草原,给这里的生态平衡带来了不小的搅动。

  1949年后,呼伦贝尔经历了3次大开荒运动,到2001年,全市耕地面积为1998万亩,人均占耕地7.2亩。边缘草原耕地面积也达到了上百万亩。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层较薄,多则几十厘米、少则十几厘米,大犁开过,沙层就裸露出来了。地表植被一经破坏,土地就会退化沙化,难以愈合。

  其实,呼伦贝尔草原上原本有两条第四季风成沙地,即通常所说的呼伦贝尔沙地:北带位于海拉尔河南岸,自嵯岗向东延展80多公里;南带沙地西起甘珠尔庙,东至伊敏河上游。沙地上大多为固定、半固定沙丘,沙丘间有较宽的低地草甸,沙丘的相对高度为5~10米。红花尔基附近的沙地生长有樟子松林,起到了固定沙丘的作用。

  呼伦贝尔沙地自从被人类发现以来,几乎没有扩张过,当它扩张的时候,有樟子松和丛生的灌木束缚,这说明大自然是有自我修复能力的。

  自清朝以来,呼伦贝尔大多时期在建制上为中央直属特区,受到高度重视。清朝从乾隆50年(1785年)以后的180多年间,曾在此呼伦贝尔举办过160多次庙会、2次全盟那达慕大会,吸引着海拉尔、满洲里、北京、天津及蒙古、俄罗斯、日本的商旅。一时间商家云集,人声鼎沸。

  海拉尔市(今呼伦贝尔市)建城初始,清政府指定北京城的8家商号来此地经商并长驻,皇帝还向他们颁发了“龙票”。“龙票”是用白麻纸制成的三寸见方的盖有御印的通行证,所到之处必须无条件放行。8大商家开了个头,山西人、河北人、山东人、辽宁人接着纷纷涌入,他们修筑铁路、开凿矿山、采伐森林、经营渔业、自办作坊、淘沙金,开发起这片处女地。改革开放后,呼伦贝尔又以满洲里为基地做起国际贸易来。近年来,能源产业也越做越大。

  日愈发达的经济生活对资源的索取也日愈紧迫,这使得呼伦贝尔的生态面临着危机,蕴藏在千里草原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各类重金属、有色金属正被挖掘出来,这个过程势必对局部植被造成破坏,而有别于游牧生活方式的新的生活形态,也正在对草原生态产生沉重的压力。与此同时,呼伦贝尔的文化形态也处在变化之中:狩猎文化已经终结,游牧文化正面临消失的危机。但是,经过千百年积淀、筛选和整合的原生态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链环,它们的消失是我们的巨大损失。

  平静的草原正在承受着变化之痛,如何寻找一条和谐的发展之路,正是当今关心草原的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

编辑:陈克显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