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流转 > 流转新闻

新疆:土地流转是破解农村经济发展

2009年01月06日 来源:新疆日报

      编者按:在不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前提下,如何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时帮助更多的农民跳出“一亩三分地”从事二三产业,促进农户持续增收?哈密地区这几年通过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积极引导,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瓶颈”开辟了新天地。
  11月2日,我们来到哈密市大泉湾乡疙瘩井村兴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采访。合作社创办人孟建荣正忙着指挥人将满满一卡车滴灌管卸下来,简直顾不上说话!
  断断续续的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孟建荣是当地有名的园艺大户,2007年通过土地流转,以每亩500—800元/年不等的价格转包了本村12户农民的270亩低产枣园。在他的精心管理下,270亩枣园今年收获红枣105吨,三年后亩产有望达到1吨以上。
  为了进一步提高枣园效益,孟建荣从11月初开始在570亩枣园(包括原有的300亩)安装滴灌设施,另外还准备建一座40吨库容的果品保鲜库。
  通过土地流转,孟建荣倒是把他的枣园做大了,可是那12户农民收入又怎样呢?我们了解到,村民范金虎把20亩低产枣园转包给孟建荣以后,自己于去年8月买了一台大型拖拉机,仅农机作业和跑运输年收入就达2万元;另一位叫刘富虎的村民把30亩枣园转包出去后,妻子卖凉皮子,本人为孟建荣管理枣园,月收入1500元……
  大量事实证明,土地合理流转既能帮助更多的农民跳出土地开辟新的增收门路,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为现代农业发展铺平道路。那么,很多人不免要问:哈密地区对土地流转机制的探索究竟始于何时,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哈密地区政协工委主任魏天哲过去长期从事农村工作,先后担任过大队支书、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县委书记、分管农业的行署副专员等职。他谈到农村实行“大包干”的时候,为了体现公平原则,各村的耕地都按照土地类别进行分割,然后平均分到各家各户。一户人家分得六七块,甚至十几块零散土地的情况十分普遍。过于分散的土地,既不便于农民耕作,也难以实行连片布局、集约化经营。
  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模式,给后来的农业产业化谋划,以及与外部大市场的衔接都带来一系列问题。
  “土地分散经营与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对土地的高度依赖与蓬勃兴起的劳务经济不相适应;耕地的条块分割与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以及农业机械化推广不相适应;农民的小生产意识与大生产不相适应……”魏天哲主任一口气列举了若干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事实上,哈密地区农村自发的土地流转早已有之。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二三产业的兴起,哈密部分农户开始外出务工、做生意、跑运输,他们名下的责任田要么委托父母兄弟代为耕作,要么以很低的价格转包给其它村民。据说一亩地的年租赁金最低只需一麻袋小麦就足够了。由于这种纯粹民间自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没有规范合同的约束,由此引发的问题包括土地撂荒以及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再就是农产品价格提高,国家取消农业税,加大对农业的各项补贴之后,土地受让双方的利益之争了。
  如何通过土地流转机制的创新,实现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成了摆在哈密地委、行署及各级组织面前的急迫问题。
  2006年秋天,哈密地委、行署针对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规模小、速度慢、不规范现状,提出创新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对策及建议。次年年初在地区三级干部大会上,哈密地委、行署明确提出“加快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的战略决策,确定了“完善机制、明确重点、稳妥推进”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思路,并且选择哈密市大泉湾乡、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伊吾县淖毛湖镇等地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试点乡镇。{Npage}
  为确保农村土地流转这项关系到各族农户切身利益的工作健康发展,哈密地委、行署确定了若干条原则:一是不改变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二是不允许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三是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合理、有序的原则;四是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南园北牧”格局的进一步形成,符合地区产业结构的导向;五是有利于保持耕地的可持续生产能力,避免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甚至撂荒;六是对转包土地的农民要有安置和从事其他产业或发展多种经营的分流去向,保证他们的收入继续增加。
  为了将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哈密地区两县一市还根据各自的实际出台优惠政策。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规定,凡是连片种植500亩以上饲用玉米,平均单产达到4吨以上,或者连片种植500亩以上大麦,平均单产达到350公斤,县里都一次性奖励3万元;连片种植100亩以上淀粉土豆,平均单产达到3吨以上,县里一次性奖励2万元。
  伊吾县近期也计划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由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派生出来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同时对通过土地流转,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行帮扶,另外还计划对优先招收本县农民工的企业进行奖励。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不规范土地流转引发的矛盾纠纷,哈密地区还对以往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详细调查摸底,要求土地流转双方按照自治区统一制作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补签合同,同时建立了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制度。
  “国家小麦综合补助资金原来每亩地31元,后来增加到94元;大麦前几年每公斤价格才1.2~1.6元,去年最高达到2.5元。如果没有规范的合同,仅凭口头约定,日后就很可能产生纠纷。”巴里坤县农业部门负责人谈到。
  通过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哈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得以进一步深入。2008年全地区农民家庭承包土地流转8.24万亩,其中绝大多数用于连片种植哈密瓜、大棚蔬菜、土豆、大麦、饲草料等高效作物。
  农业产业化进程也悄然加快。以巴里坤为例,通过土地流转,6万多亩耕地实现了规模化种植,连片种植的土豆田背后矗立着当地的淀粉加工龙头企业——兴隆淀粉厂;大麦最集中的奎苏镇通过招商引资也办起了啤酒大麦加工企业——俊业制麦;饲用玉米更不愁没销路,县里不仅有专门从事奶牛养殖的奥科公司,还有一家家规模化牛场,种植大户地里的玉米连同秸秆统统被加工成青贮饲料用于喂奶牛了。
  土地向种植大户以及种田能手集中还带来了规模效益。巴里坤县花园乡花庄子村相当一部分村民常年外出跑运输,或者在哈密市种哈密瓜、种葡萄,家里的土地要么低价转包给他人,要么干脆撂荒。2007年,种植大户邵光范从外出村民手中转包了2000亩地,其中1200亩种植饲用玉米,其余一些土地种土豆。为了提高土地收益,邵光范购置了玉米点播机和土豆种植机械,并且增加了肥料投入。去年他种植的1200亩饲用玉米平均亩产达到4.12吨。今年他又种了1400亩饲用玉米,并且再一次获得丰收。
  土地的合理流转还使得更多的农民从有限的耕地上摆脱出来,转而从事更具增收潜力的二三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哈密地区这两年通过土地流转,至少“解放”了1.2万名农村劳动力。伊吾县淖毛湖开发区一些哈萨克族牧民,将土地流转给当地种瓜能手,稳获一份流转收入之后,有的外出打工,有的从事畜产品收购,还有的购置农用车跑运输,也算是扬长避短,各显其能。
  前面提到的巴里坤县花园乡种植大户邵光范,今年光是2000亩地的劳务开支就达10万元。而且在他的玉米地里打工赚钱的大多数还是本村的土地流转户:男劳力负责浇水、装卸,每天报酬50~60元;女劳力负责除草、施肥,每天也能挣30~40元。
  笔者在巴里坤县花园乡花庄子村走访了一位叫王世福的土地流转户。去年他把自家的33亩撂荒地流转给了种植大户,然后两口子给当地一位养牛大户打工,每月稳得收入2000元。在此之外,王世福还养了20多只羊,3头改良牛,每年光是卖牛奶就能收入6000多元。“我那30多亩地,撂荒了好几年,一分钱收入都没有。”王世福告诉笔者。{Npage}
  土地的合理流转和适度规模化,既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又有利于农业技术的统一推广,还强化了哈密地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催生了一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其中包括土豆协会、蔬菜协会、奶牛协会,还包括大枣专业合作社、饲用玉米专业合作社等等。
  哈密市大泉湾乡兴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去年9月成立,如今入社农户已经增加到170多户。去年冬天以来,该合作社以优惠价统一购进地膜、化肥、种子,统一把哈密瓜销到长沙、宁波、唐山,把西瓜卖到敦煌、格尔木、嘉峪关。另外还从地区聘请了园艺顾问,定期到村里来为合作社成员提供现场技术指导。
  巴里坤县花园乡兴农饲用玉米合作社不仅统一购进农资,统一销售饲用玉米,而且还用销售饲用玉米的钱“抵”回来55头良种荷斯坦奶牛和11头小牛犊,办起了合作社自己的奶牛场。
   走访中,哈密地委主要领导深有感触的说:土地流转经营体制的改革,是农村又一次深化改革,其效果不亚于1978年推行的土地联产承包制。哈密地区通过土地流转试点,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解决了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