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乡村风情

宁夏:隆德梯田美如画 (组图)

2009年07月14日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宁夏频道7月13日电(管文斌、张勋瑞)2005年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的宁夏隆德县,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实际,45年坚持修梯田不间断。目前,全县梯田面积达47万多亩,人均2.5亩,梯田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6%,梯田亩均粮食比坡耕地增产50—100公斤,每年为黄河拦截泥沙113万吨,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宁夏隆德县梯田美景如画(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制约着全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半个世纪以来,隆德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坚持“水保立县”大搞流域综合治理,长期坚持把梯田、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流域坝系和“四荒”造林种草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72%,林草覆盖度达到43%,县域经济社会有了长足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隆德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六盘山西麓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三副区,是自治区海拔最高,气温最低,人口密度最大,地貌类型最复杂的县。地貌类型可划分为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和河谷川道区,海拔介于1720—2942m之间,年均气温5.2℃,≥10℃积温1976.3℃,无霜期125d。年均降水量520mm,60%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7月11日,隆德县奠安乡一位农民开着收割机在梯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全县土地总面积985km2,辖13个乡(镇),128个行政村,总人口18.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1万人,人口密度191人/ km2。总耕地面积4.28万hm2,农村人均0.25 hm2。水土流失面积733.2 km2,占总面积的74%,年土壤侵蚀模数3500t/ km2。

  面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的县情,隆德人民不等不靠,在历届县委、政府的带领下,全县人民立足县情, 50年坚持不断,大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特别是1998年以来,坚持“水保立县”的新思路,坚持“山、水、田、林、草、路、村”综合治理,走出了一条把坡改梯、造林种草、生态修复和沟道坝系及小型水保工程等建设结合起来,改善生产生态条件,拓宽生存环境,自强致富之路,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县共建有水保骨干坝40座、中小淤地坝189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680km2,总库容6680万m3,淤积库容2043万m3。全县共有300m以上的大小沟道2500条,其中2000多条得到治理,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累积达到3.1万hm2,占总耕地4.28万hm2的71%、占宜修坡耕地面积3.68万hm2的84%;林地3.69万hm2,草地0.55万hm2,林草覆盖度达到43%,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72%,2008年人均有粮420kg,人均纯收入2603元。各种工程年拦蓄径流7820万m3,拦水效益达76%,拦截泥沙130万t,拦泥效益达55%,年土壤侵蚀量由1998年前的296万t减少至现在的166万t,侵蚀模数由3500t/ km2下降到2200 t/ km2。达到了“治理一条流域,改善一片生态、富裕一方群众”的效果。1997年原林业部授予“隆德县造林绿化百佳县”称号;2001年荣获财政部、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2005年荣获水利部“全国梯田建设模范县”等称号。在水土保持流域综合治理中主要开展了以下几大工程措施:

  一是“坡改梯”工程建设成绩显著。隆德县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亩产低而不稳,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在历年的抗旱抗灾斗争中充分认识到梯田增产的作用,立足于治理坡地,治山治水,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选择以“坡改梯”工程建设为突破口,至2008年,山地梯田面积占宜修坡耕地面积的84%,农村人均基本农田0.21hm2。{Npage}

隆德县好水乡境内的梯田农作物长势好,景色怡人(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隆德县梯田建设从五十年代开始,当时由于受生产工具的制约,梯田建设以培地埂为主,修建了少量的水平梯田。1964年以后,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开展,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进入高潮,当时的各公社、村组织农田水利基建队1240个,人背肩挑,常年进行梯田建设,建设方式也由培地埂变为一次性修成水平梯田,每年建设高标准水平梯田数千亩。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期,随着“三西”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梯田建设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以人修为主的梯田建设每年达1330hm2。“八.七”扶贫攻坚和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实施,隆德县梯田建设进入一个新高潮。县委、政府1997年提出《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的决定》,制定了《隆德县梯田化建设实施方案》、《隆德县梯田化建设验收考核办法》,并完成了《隆德县基本农田建设十年规划》等“梯田化县”奋斗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梯田建设步伐。建设方式由主要靠人修,逐步过渡为人、机结合和以机修为主,建设质量和进度也逐年提高,每年完成梯田面积2000hm2。2004年8月3日,自治区党委、政府在隆德县召开了“山区基本农田建设现场会”,会上要求“隆德县率先在全区实现梯田化县”。县委、政府以此为契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提出“大干苦干两年,实现梯田化县”奋斗目标,至2005年10月份经水利部组织有关部门验收,隆德县达到了“梯田县”的目标,梯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86%。 

  二是退耕还林(草)取得实效。2004年以来,隆德县坚决贯彻国务院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第一抓退耕造林种草工程建设,全县将20°以上坡耕地全部退下来,共完成退耕还林还草0.87万hm2,占国家下达任务的102.8%,初步建成了以杨沟阎庙梁、崇安小慢坡、山河小北山、城郊南风山、峰台七里店、神林南山、观堡乡六盘山土石山区等为中心的连片退耕区,郁闭成林后,全县林木覆盖率可提高6%。第二在造林工程布局上,采取“山顶沙棘戴帽,山坡、地埂山桃、柠条缠腰,庭院布满李子、酥梨、接杏,刺槐进沟锁边坡、杨柳上道路,山腰梯田、地埂林系带子,沟底林草穿靴子”的布局模式。即根据流域内立地条件,山顶以栽植灌木为主;山中部在营造农田地埂林及荒山造林的过程中,大力发展地埂生态经济林、地埂中药材以及地埂黄花的种植;山底部结合农户种植、管理方便等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庭院经济林;同时,实施道路、村庄绿化,沟坡造林种草,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牧草面积,实施林药、林果、林草间作,调整了种植业结构,促进了畜牧业发展。同时,通过建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努力解决补助期满后农民生产和生计问题,如发展劳务经济,发展设施农业,搞好农田基建,发展杨家店、清凉寺等生态旅游等措施,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并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第三通过退耕还林家畜实行退牧下山、舍饲圈养, 制定管护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保护了全县生态建设。

  三是生态修复稳步发展。隆德县六盘山外围荒山面积达150 km2,占全县面积的15.2%,在2003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以来,通过建章立制、加强封禁宣传、注重部门协调、辅以人工治理、实施生态移民、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技术服务等措施,集中封禁面积80 km2,生态修复区内林草覆盖度提高了32%,平均径流模数减小了37%,泥沙拦截率达到了89.8%。至目前全县开展生态修复面积200 km2,用水土保持新理念提升水土流失治理新思路,加快了水土流失防治步伐。

7月11日,隆德县张程乡农民在梯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四是小流域得到治理。隆德县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早于50年代, 1952年就成立了隆德县农林水保局水保站,当时以培地埂、人修梯田、荒山沟道造林、荒坡种草和修建谷坊、涝池等小型水保工程为主。70年代水保工程主要采取建水库、修塘坝,以发展农田水利灌溉为目的,多产粮,隆德县现有的19座小型水库、124座塘坝主要是这一阶段修建的。自1982年起,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入手,坚持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步伐加快。80年代中期,随着“三西” 农业专项扶贫开发项目及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进入了以小流域为单元各种措施综合配置的全面治理阶段。进入90年代后,特别是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和自治区“双百”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水土流失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集中连片、整体推进、综合配置和加快“四荒地”治理成为这一时期小流域治理的主要特点。特别是2000年以来,隆德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再造秀美山川”的指示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保立县”的新思路,把水土保持作为“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来抓,坚持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植物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在“以工代赈”和“国债资金”的重点项目带动下,隆德县先后重点治理了温堡、田柳沙、李家沟、魏沟、碑窝里、杨野河、清泉等小流域,2004年以来,隆德县开展了“马什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黄委会中联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共开展小流域22条,流域总面积420km2,流域治理面积380km2,至目前,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72%。2001年,隆德县塔儿湾、五龙、李太平、吴沟4条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同时,通过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工作,人为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五是流域坝系建设进度快,质量高。2003年水利部把淤地坝坝系建设作为治理西北黄土高原地区的亮点工程,隆德县抢抓机遇,开展了好水川流域和什字河流域坝系工程。好水川流域坝系总面积102km2,涉及隆德县好水、杨河、张程3乡35个行政村,建设治沟骨干工程14座,中型淤地坝57座,小型淤地坝35座,该工程已于2006年全部完成。2006年启动了什字河流域坝系,什字河流域涉及隆德县的大庄、观堡、好水、杨河4乡31个村,流域总面积175km2,建设淤地坝81痤,其中治沟骨干坝10座,中型淤地坝23座,小型淤地坝48座,工程于2008年基本完成。唐家河(隆德县部分)坝系工程,隆德县境内流域总面积10.6km2,水土流失面积8.71 km2,该坝系工程项目于2006年批复实施,全部为观庄乡辖,建设淤地坝5座。其中骨干坝1座,中型淤地坝1座,小型淤地坝3座,三条坝系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17.12km2,总库容2990万m3,淤积库容1157.47万m3,淤地313.2 hm2,新增灌溉面积253.14 hm2。解决了1.81万人、4900头大家畜、7700只羊饮水困难,发展灌溉面积310hm2。

  到2008年共治理小流域22条、建设坝系3条,形成了集蓄水、滞洪、拦泥于一体的工程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28km2,治理程度达72%,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Npage}

7月11日,宁夏隆德县好水乡农民在梯田里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到位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目标责任制。在县域综合治理中,对于每一个项目,隆德县成立专门组织,主管县长出任组长,有关实施单位和项目区各乡镇为成员,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负总责,各项目实施单位法人为所实施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组长和项目第一责任人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从上到下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目标管理责任制,逐级签定责任书,将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指标落实到部门,明确进度,强化措施,跟踪检查,定期通报。同时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加大督查力度,县委、政府定期不定期进行督查,通报建设进度,对完不成任务追究有关人员的经济和行政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上下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为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捆绑项目、整合资金、集中治理。2000年以来,随着国家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在全县范围内的实施,小流域治理又被赋予了整村推进、基本农田建设、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封禁、淤地坝系建设等新的工作内容。根据以往水土流失治理由水保部门单打独斗,综合配套不完善,治理效果慢的实际。隆德县整合农、林、水、牧、交通、扶贫、财政各方项目资金,采取国家补一些,县上筹一些,群众出一些的办法,组织动员各行业投入流域综合治理。真正做到了项目带动、部门联动、科技引动、政策鼓动、利益驱动的运行机制,水土流失治理进入了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补充,分部门实施的融资机制。如水利部门负责流域梯田、淤地坝、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配套等工程建设,林业部门负责退耕还林、地埂及沟坡造林种草工程,农业部门负责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地力培肥技术指导工作,交通部门负责村级道路修建工程,文化宣传部门负责宣传和舆论引导。真正形成了“政策统筹、政府导演、水保搭台、部门配合、各业唱戏”和“各负其责、各投其资、各报其账、各记其功”的流域治理平台。

隆德县温堡乡新庄村层层梯田环绕村庄(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泉龙 摄

  三是制度配套,政策引导。为了县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1997年以来,隆德县人民政府先后转发和公告了《隆德县人民政府关于禁牧羊只放牧实行栈养的通知》、《关于禁止乱开滥垦荒地,切实加强宜林宜牧山荒地管理的通知》、《隆德县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保护公告》等封山禁牧措施,有力的保证了林草的生长和恢复。为了制止人为水土流失,县人民政府颁布了《隆德县实施〈水土保持法〉细则》、《关于隆德县水土流失“三区”划分的通告》、《隆德县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员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这些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形成了全社会人人懂得“水保为我”、“我为水保”,在观念上实现了“要我种树”向“我要种树”转变,加强了隆德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管理,促进了隆德县流域综合治理的进一步发展。

  四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水土流失治理中,隆德县探索出了“一条基本原则”、采取“两个结合”、分“三个层次”、配置“四道防线”的综合治理模式。即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集中治理,改善生态条件,发展农业生产的原则;采取“两个结合”,即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保护措施结合;“三个层次”,即按照梁峁、坡、沟三层次,干、支、毛沟三层次,上、中、下游三层次布设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四道防线,即坡耕地保土耕作措施为第一道防线,荒山荒坡造林种草为第二道防线,修梯田、建水窖、修筑村庄涝池为第三道防线,沟道建库坝、柳谷坊和沟头防护等工程为第四道防线。层层拦蓄,突出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县流域治理的路子。

  五是加强后续管理,确保效益长久发挥。项目建成后,按照 “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采取个体承包、集体承包、专人管护等灵活多样的管护形式,与管护人签订合同,由各农户或分户承包经营;具有公益性功能的工程如谷坊、淤地坝、道路、沟头防护等工程,以村为单位建立管护组织,县、乡、村签订管护责任书,制订管护制度,责任到人,责权分明。水保林草面积按照集体统一管护与群众分户经营、农户承包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谁承包、谁管护、谁经营、谁受益”的政策,对一些小塘坝和中小型淤地坝、井、窖、“四荒地”采取租赁、拍卖的方法,让农户或其它生产经营者生产,确保效益长久发挥。

  今后,隆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坚持科学发展观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隆德县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就是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依托,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行山水林田路村综合治理,努力实施好乐正川流域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渝河下游流域综合治理。二是,在流域治理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达到涵养水源,拦沙固土目的。同时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因地制宜采取等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耕种、横坡栽种、间作套种、轮作等生产方式。三是,切实抓好农村河道清淤清障和林草生态建设,改善农村水质状况,恢复河道昔日的“森林绿化线”,建设山青水秀、桃红柳绿的“碧水蓝天”工程,创造生态乡村,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四是,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把“以电代燃料”工程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保护林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五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人均达到3亩基本农田,粮食安全生产线保持在人均产粮460公斤。

编辑:李桂香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