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致富快车

百亩产值1300万 芦苞农业嬗变(图)

2012年09月13日 来源:南方日报

  
 欧边现代农业园区高值花卉温室大棚栽培基地。

  昨天下午4时许,绿湖农业公司总经理钱江汉指挥着货车,将沙石卸在鱼塘与马路间的空地上。在他身后,平整的水泥路将500多亩的鱼塘串联起来,角落边的视频监控,为塘内300万尾泰国笋壳鱼“护航”。同一时间,卡玛园艺的莫华里和风雅种植场的小钟,在数十亩的温室大棚中照料着花苗。

  这里是三水区芦苞镇。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剑指科技兴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以此为指导,芦苞转变传统种养模式,以上塘、独树岗和欧边三大园区为“发动机”,发展高值化、规模化、链条化的现代农业,探路“三农”转型升级。

  三大园区鼎立

  规模化种养吸引40高值项目进驻

  在芦苞欧边大 村,原本杂乱生长的200亩竹林已经消失不见。顺着大南路边岔出的一条两车道宽的石子路蜿蜒深入,两座占地30亩的温室大棚伫立路边。棚内,自动喷水装置细小的水珠滋润着刚刚冒出两片嫩叶的花苗。

  “这种温室大棚每亩的建设成本在20万元上下。”大棚投资方、卡玛园艺有限公司经理莫华里介绍,温室大棚主要用于育苗,长成后的花卉可移至后方的普通大棚或是露天的空地上。该公司的主要种植范围为市政用花,如牵牛花等,批发价约为每盆1.8元,单价不高,但胜在量多。

  “100亩地大约可种120万盆,从育苗到出售大概2个月左右,也就是说一年可以种6趟。”按照莫华里的说法,100亩地一年的产值可达1300万元。即便扣除种子、肥料、人工等成本,赚头还是远高于传统的农业种植。

  离此10分钟车程的上塘村风雅种植场内,小钟正在同样的温室大棚中伺弄着2.8万盆红掌。据介绍,这种高值观赏花卉每盆的批发价就20多元,若年底上市,最高销售价每盆能卖到近80元。

  “相比一斤冬瓜5毛钱、一亩产值几千元的传统农业来说,这种规模化、技术含量更高的种植模式收益更高。”芦苞镇委委员、副镇长邓启涛介绍,芦苞镇域总面积105平方公里,近5万常住人口中就有2.9万农业人口,已建成的农业园区面积占三水农业园区面积的四分之一,农业仍是该镇大多数人赖以发展的产业。而目前,这一基础性产业正在悄然变化。

  数据显示,近年来区镇先后投入4500万元,完成上塘片、独树岗片和欧边片合共22600亩农业园区建设,初步形成了上塘、独树岗和欧边三大现代农业园区“三足鼎立”的格局,目前已吸引多个特色农业企业进驻,绿化园林花卉项目近40个,总面积达2255亩,其中发展高值泰国笋壳鱼养殖面积700亩、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900亩。{Npage}

  承接外溢辐射

  与广州、陈村“前店后厂”促农业升级

  “这只是开始,我们的目标是未来3到5年内,让芦苞农业转型升级。”邓启涛表示,未来,芦苞将在成立蔬菜种植协会、水产养殖协会、生猪养殖协会的基础上,深化组织专业化程度,并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把农民组织起来闯市场。

  与此同时,芦苞将承接广州、陈村外溢辐射,与广州、陈村形成“前店后厂”模式。这一设想并非纸上谈兵。现实是,由于广州、陈村高达每亩3万元的土地租金,使得当地不少租户减少租地面积,将广州、陈村当作展示、销售的平台,而种植生产部分则转移至三水、清远甚至海南等地。在此之中,综合种植条件、运输成本及时间成本等方面考虑,三水无疑是优选项。

  事实上,与广州、陈村“前店后厂”的模式已在芦苞产生,“风雅种植场和卡玛种植场就是从陈村、广州拿苗,芦苞种植,然后再运往陈村、广州销售。”邓启涛说,除以上两方面,芦苞还将结合旅游文化推介年系列活动,把一产与三产结合发展,引资建设1—2个集自由采摘、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促进农业生态提升和结构调整。

  产业链条渐露端倪

  年内引入两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

  高值种养、规模化运作只是芦苞农业诸多变化中的一个方面。钱江汉是独树岗片区500亩鱼塘的负责人,去年9月,钱江汉所在的绿湖农业公司开始进场建设,目前,500亩的鱼塘已初步成型,300万尾泰国笋壳鱼苗完成投放,预计明年将可上市。

  据介绍,泰国笋壳鱼的养殖周期长达15个月,每斤的养殖成本在30元左右,但市场价格每斤60至80元,“近5年来,泰国笋壳鱼的利润基本保持在100%以上。”芦苞社工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但这并不是最大的收获。

  “泰国笋壳鱼的饲料就是麦鲮鱼。也就是说,这500亩泰国笋壳鱼,将带动不少于4000亩的麦鲮鱼养殖。”该负责人说,麦鲮鱼比传统的四大家鱼更易养殖,风险更低但收益更高,是养殖户增收的一个好选择。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受笋壳鱼养殖影响,近年来,该镇西河村委会成功从传统四大家鱼转向麦鲮鱼养殖。农户胡广贤15亩的麦鲮鱼苗刚下塘,就已经“被养笋壳鱼的(农户)预订完了。”

  如今,芦苞养有7000多亩的麦鲮,并带动“鱼仔中介”、拉鱼队等新兴职业的兴起,有效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我们希望通过引导农户错位养殖,完善高值水产品种养殖的产业链,带动农业的转型升级。”该负责人说。

  未来类似的链条将在更多农业领域形成。笔者在上塘片区看到,一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已在动工建设,预计年底建成投用后,每天可消化7000斤新鲜蔬菜。而根据邓启涛的计划,这样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将有两家,“既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又填补了芦苞旅游手信这一空白以后游客来芦苞,就可以买上当地的土特产带回家了。”

  链接

  数字看“三农”

  新农村:投入2245万元建成73条新农村。今年10条新农村建设工程已于3月全面启动,计划于10月前全面完成。

  “政银保”:截至目前,已为农民申请贷款253笔,总金额达3657.8万元,其中,今年1-8月完成122笔,金额达1721万元,为全区之最,极大地解决了农户资金周转困难。

  农村资产交易:芦苞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交易平台自去年6月运行至今,已完成12宗交易,资产成交年标的总金额达288万元。

  扶贫脱贫:将镇内家庭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共有10户、27人定为镇区内扶贫对象,采取“一户一法”扶贫措施进行帮扶。目前已有70%帮扶对象实现脱贫。

  统筹 王伯乐 三宣 文/图 黄艳姿 芦宣

    (文章来源:南方报网—南方日报)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