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乡村新闻

追求“农业补贴”事半功倍的效果

2008年12月28日 来源:农民日报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实行着化肥和农药的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粮食增产的同时,也造成了耕地肥力下降、农残超标等问题。而以提高耕地系统可持续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程度还远远不足。对此,专家建议将新型农业科技与农业补贴推广结合起来,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实用效果好的农业生产资料的推广和使用,改变目前农补机制运行中“广发薄收”现象,逐步构建一个健康安全、可持续的新型农业体系。

  依靠新型农业科技提高耕地高产支撑能力

  几十年来,我国农业一直实行高投入、高产出模式。然而,高产出意味着土壤中各种养分的大量消耗。植物生长所需养分是全方位的,除氮磷钾三要素外,还包括硅钙镁硫铁锰硼和稀土元素等中量-微量元素。其中部分可以通过人工施肥得到补充,而大部分则要通过自然地球化学风化成土的过程得到补充。高产农业掠夺似地消耗土壤中的有效矿物质养分,超过了自然风化的补充速度,造成土壤综合肥力持续下降,因此这种模式是不可持续的。高产农业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维持高产的同时,也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农残超标、土壤污染、耕地退化、氮肥实际利用率低(不足30%)以及由此而来的农业面源污染等重大问题。

  专家认为,当务之急是要依靠新型农业科技,提高我国土壤的高产支撑能力。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建明研究员提出,耕地的数量难以增长,但耕地质量却可以通过新型科技的推广应用得到提高。例如,应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缓释控释肥技术、新一代秸秆还田技术、间作套种等等。实际上,新型农业技术应用的另一作用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例如,配方肥、微生物肥等的使用都能提高氮肥利用率,从而达到“减肥增效”和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与农资补贴相结合推广新型农业科技的有效途径

  目前我国农民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科技素质低、接受并应用新型农业技术的难度较大。对于大力推行优良品种、化肥农药等以高产为目的、见效快的农业科技来说,其推广更需要机制保障。

  近年来,农业部以项目的形式启动了沃土工程、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等全国性项目,效果良好。专家指出,当前关键是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的科研成果如何尽快普及推广到每一农户,真正推动我国农业生产的整体进步?这需要有面对每一农户的资金保障和到达机制,需要花大力气构建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普及机制,而农业补贴政策恰恰为此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农资综合补贴是以现金的形式按照耕地承包面积直接补到每一个耕地承包者手上。国家近几年大幅度提高农资综合补贴力度。但据调查,这种方式并不能保证政府补贴的这些钱被充分用到农业生产上。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在四川、宁夏、内蒙古等地的调研表明,相当一部分农业补贴被农户挪作生活之用,或其它用途。

  而且,即使是那些真正把补贴用来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的农户,绝大多数也是按照熟悉的传统耕作习惯去购买尿素或农药,极少有意识、自觉地为了发展既高产又健康持续的农田耕作系统而去“缺啥、买啥、补啥”,补贴使用的长期效应不高。

  因此,改变补贴的发放,与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结合起来,把单纯的“发钱”与“发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也有利于实现农资综合补贴的真正目的和用途。

  构建长效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机制

  上述分析表明,以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为依托,有可能构建起覆盖每一户农户、长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普及机制。

  建议将农资综合补贴从以现金直补形式调整为与补贴农户农业生产资料相结合。而适合当地的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的筛选以及组织实施,都要靠地方政府和基层农技推广中心来完成。还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法规,采取各项严厉措施,杜绝当地政府截留挪用农补资金,杜绝官商勾结借机骗取农补资金。

  各级地方政府都应针对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设立并实施相应的科研项目,从中筛选出真正具有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的科研成果,以农资综合补贴的形式向广大农民推广。各地推广应用之前,必须反复开展严格的农田试验。在这一过程中,应花大力气构建有效的基层农技推广系统,这乃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把他们与有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结合起来,乃是最佳组合,这样,既有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又有熟悉当地土壤和农业生产、熟知当地农业需求的一线农技人员,从而构建起农业补贴来源于实践、提高于科研、应用于生产的有效补贴机制。

  此外,还要加强新型农业科技知识的普及和媒体宣传引导,转变目前我国农民不良的传统施肥和耕作习惯,尤其是只靠“化肥飘飘,氨水浇浇,农药满地”来维持作物产量的习惯。建议加强对种植大户、科技示范户、重点户等进行培训,使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构建高产优质、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新型农业。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