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云南“用地上山”切合实际 荒坡变身“金山”

2012年03月12日 来源:昆明日报

  云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秦光荣在全国“两会”上接受央视记者王小丫采访时谈到,要引导“用地上山”,发展山地城镇。他认为,这比在坝区“摊大饼”式的发展更好,更切合实际。

  事实上,围绕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强耕地保护、推动“工业上山”、“城镇上山”和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突破、园区建设、招商引资”发展战略,富民、宜良、五华、石林、禄劝……各个县区充分结合自身特点,近几年来频显身手,建得起、建得美、建得好、建出特色,敢叫荒坡变“金山”。

  工业上山

  破解土地瓶颈

  在工业用地紧缺的当下,昆明各县区结合各自实际,坚持“工业城市上山、绿化种植下山”的工业发展理念,发扬“愚公移山、开山辟地”的精神,破解了土地资源缺乏给工业发展带来的瓶颈问题,为昆明可持续发展树立了一个又一个“样本”。

  在富民,工业园不是一马平川,而是散落山间“藏”起来了。山体将园区隔成多个片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就是“生态工业园区”。2008年以来,富民工业园区累计收储土地近4500亩,其中缓坡地、未利用地和旱地约4000亩,平整出3642亩工业用地,将原本会落地坝区的工业园“移”到了山上。3月7日,记者来到富民豹子沟片区,看到挖土机来回穿梭,在山间平整出13块台地,最大的62亩,最小的15亩,形成“工业梯田”。园区管委会办公室昂副主任介绍,片区规划1500亩,目前已经整理出650亩,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政府这么大的投入能收回来吗?富民县副县长李灿辉介绍,整理出的土地已经出让六成,32家企业签协议入驻,投资达20多亿元。光“建安税”一项政府就能收入三四千万元,“不过是打了个资金投入的‘时间差’。”企业打“空间差”,政府打“时间差”,在山沟里布局了七大主导产业、八大产业基地。2008年以来,“上山”项目共115个,总投资180多亿元。

  2008年3月,宜良在不占一寸农田,不占一片家园的境况下,选址该县北古城先觉村境内的一片荒山,使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从当初的一片荒山、荒坡到现在的“五通一平”,从过去的到处冒灰,到如今新型化工业园区,宜良始终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立足省内、面向全国、放眼国际的对外开放样板区;树立“大服务”理念,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环境优越、服务优质、管理优异的改革创新先行区。

  而五华区走的是另一条“上山路”——在“沙朗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试点”上更是独具匠心,结合沙朗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选择西翥街道办事处的几个社区,作为实施沙朗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试点项目建设的主体,将一个典型的“城在山中、房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独特城镇,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大项目打造,成为集旅游、度假、会议、产业功能于一体的中国时尚旅游休闲度假示范区和国际生态山地城镇示范基地。

  过去,发展工业对于禄劝来说,就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这个贫困县如今已经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禄劝将园区作为承载全县工业的平台,聚力园区建设,着力推动工业突破,不遗余力地将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条15米宽的1号进场道路建完后通达大山顶,它将为云南铜业集团的海绵钛项目开拓一片天地。

  石林县地势呈东高西低梯次降低状,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水资源严重困乏,又受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多种禁止建设因素的限制,建设用地布局受到明显制约。历年来,石林县一直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成功引导了东城区1平方公里,生态工业集中区核心区2.71平方公里,园博园旅游文化产业区3.13平方公里,民族职业高中、民族中学搬迁用地、经营性公墓等用地0.53平方公里利用低丘缓坡山地或石漠化未利用地。{Npage}

  工业上山

  带来民富县强

  各县坚持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提升工业发展水平的路径,也为昆明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论证了这样事实:只要有可行性、科学性,工业就可以稳妥“上山”,既有效保护了耕地资源,实现了工业集聚效应,又能有力保障工业发展的用地需求,形成双赢格局。

  富民“星罗棋布”的工业园区,无论东元、哨箐、麦竜还是北营,昔日的荒山秃岭、深沟大箐,如今处处可见“现代愚公移山”的景象。一园多片是根据不同地块的环境承载能力来布局,富民工业园区重点打造的是钛盐化工、机械制造、新型建材、清洁能源、环保科技、食品加工、商贸物流七大新型主导产业。2011年,工业园区主营业务收入28.84亿,园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1.54亿,以上经济指标占全县同类指标的比重超过80%。整个富民工业园区95家企业全部投产后,可安置劳动力5000余人,这其中70%以上将是来自富民远近山区的农民。“工业上山”不仅缓解了与农民的征地矛盾,还为工业园区附近的部分农民提供了两条出路:农民家的好田好地留下来,祖祖辈辈“看山愁”的农民,也能到工业园里打工,“宜工则工,宜农则农”。

  富民哨箐工业园区周边原本“破墙倒壁”的农家,如今盖起了10多栋小楼。除了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对园区企业给生活带来变化感受最深的要数企业的工人了。放弃昆明工作回到富民的吴兴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夫妻俩现在都在泽昌钛业公司工作,每月能收入4000多元。“虽然在昆明工作可以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新鲜事物,但现在的生活更是我想要的。”同样在泽昌钛业工作的还有当地大凹村的村民小组长,这位“村长”在公司的身份是车间主任,月薪能达到6000元。

  石林县将山区零星、细碎、坡度偏高的基本农田调出,精简和压缩城市扩展区,将与基本农田集中连片、质量较高的坝区耕地再补划回基本农田,通过布局和质量的优化调整,真正做到了面积有增加、质量有提高、管护更科学。

  宜良的工业发展之路定位早已经明确:以耿家营乡石子村委会阿苏沟村山地,规划宜良县市级特色产业园,打造以北古城为主的省级工业园区,形成以宜九二级公路为主轴、呈“哑铃状”布局的发展格局。同时,利用北古城木龙村委会山地,规划建设木龙铜冶炼及配套工业片区。实现“造云南山地新城、建昆明东部新区、兴宜良花乡水城”和“城镇工业山坡建、良田留给子孙耕”的目标。

  工业上山

  注重顺应自然

  工业上山是否会影响生态,破坏环境呢?在上山的过程中,富民设置了5道门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土保持方案;地质灾害评价预防;矿产资源压覆报告。“工业上山是被逼出来的,但既然上了,就要上得有理有据,有章有法,绝不能干不尊重自然的傻事,而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此,富民在规划时就考虑周全,一草一木皆珍惜;项目落地时更是责任明确,不允许在环保上“跑冒滴漏”。

  用地上山还助推出了一个基本农田永久划定试点县。宜良县国土资源局规划师李云宏介绍说,由于地形、地貌的限制,山地成片开发的土地利用率约为55%~65%,即占用100亩山地,开发出的可利用地只有五六十亩,远低于坝区的开发利用率。在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不变的情况下,“工业上山”将面临着更趋紧张的用地指标,从而制约了山地开发的积极性。对此,宜良县副县长王昆华提出按照耕地质量实施占补平衡的想法。“我们保护了一亩坝区耕地,能否置换出山上的几亩建设用地指标?”

  这一提问为宜良“用地上山”迎来了一个难得的政策机遇。去年9月,云南省召开了“保护坝区农田建设山地城镇”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镇化科学发展的意见》,提出“用地上山”,并宣布多项鼓励措施,原则上将坝区80%以上的现有优质耕地和山区连片面积较大的优质耕地划为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宜良县先行先试的做法,引来国土资源部以及省、市国土部门的注意。据悉,国土资源部专门派出调研组,实地考察宜良“城镇工业上山”的做法,并认为这是落实中央“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创造和探索。

  目前,宜良被确定为云南省唯一的基本农田永久划定试点县、云南省调整完善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试点县以及云南省低丘缓坡规划先行先试区。“工人爱机器,农民爱土地。有了田地心才不慌。”生活在宜良北古城镇的农民梁家宝听说县里不再用规划的农田发展工业时,他和村民们欢欣鼓舞,深深体会到这一政策带来的好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