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致富快车

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黄小龙:手拽32元创企业

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今视网

   今视网4月20日南昌讯(见习记者 张丽雅 记者 王小军):14年前,他凭着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手拽32块钱,独自闯荡杭州。14年后,他摇身成为两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作为农民的儿子,他返乡创业带领乡亲走向富裕之路。他,就是上饶玉山县仙岩镇黄茅坞村的返乡农民工黄小龙。

  穷小子手拽32元外出务工

  黄小龙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1995年,家庭生活贫困的黄小龙辍学回家,然后拿着父亲给的32块钱,凭着年轻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激情,闯荡杭州。

  到杭州不久,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做汽车喷漆学徒工。由于肯学习、肯吃苦,4个月后,黄小龙被老板提拔当了小领班。可是,好景不长,汽修厂突然关闭,迷茫无奈中,黄小龙不得不重新寻找工作。

  当时,黄小龙有几位老乡在杭州市区踩三轮车。干这活儿尽管苦些、累些,但收入还不错。于是,他花了70元钱买了一辆三轮车,成了一名年轻的人力车夫。

  之后,他还修过自行车、卖过大白菜……在杭州的三年里,黄小龙就是这样为了生活而艰难地奔波着,劳碌着。但他从来没有消沉过,一直都在积极寻找改变人生的机遇。

  一次偶然的机会,朋友介绍黄小龙到一家电子厂做营销员。工资比较低,每月只有400多元。但营销这份工作,不仅让黄小龙懂得了行业知识,了解到市场规律,更让他明白做生意诚信为本的道理。

  初次尝试:筹措3万元办企业

  1999年,21岁的黄小龙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办自己的企业!他筹措资金3万元,创办人生中的第一个企业——康龙电子厂。当时,全厂员工包括他自己自己在内,仅有6个人。

  创业初期,黄小龙白天蹬三轮车拉货,送货,晚上到车间和工人一起加班,虽然很苦很累,可工作起来还是充满干劲。在经历了创业初期的喜悦之后,年轻的他马上就品尝到市场竞争的无情与惊险。由于资金不足、客源不稳定、管理不完善等原因,经过大半年的经营,企业负债高达20多万元。

  20多万元的债务,对于当时的他来说,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再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痛定思痛,黄小龙冷静地思考,企业亏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经过认真的总结,他发现企业亏损的真正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不能勇敢地面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出现的波折与问题。

  找到问题症结之后,黄小龙开始积极面对企业存在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亲朋好友伸出了援助之手,客户也给了他更多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不断地挖掘商机、捕捉商机。

  同时,他还利用义乌的市场平台,加强与外界的沟通协作,引进人才,完善企业管理,加快产品研发,自己也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参加浙江大学EMBA的学习,为自己充电!

  此后,黄小龙逐步扩大员工队伍,实现企业的有效运转,企业开始扭亏为盈,走上了稳步发展的轨道。在此过程中,他始终坚持“认真做事,用心做人,品质第一”的企业经营理念,广泛赢得市场的充分信任。

  回乡创业 带乡亲走富裕路

  经过黄小龙的艰苦打拚,企业由此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2000年,他在义乌市注册了“义乌市嘉鸣电子有限公司”,员工规模达500多人,企业的经济效益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递增,市场品牌效应进一步凸现。公司在江苏扬州、山东青岛、广东深圳、上海等地设立分公司,在欧美一些国家拥有稳定的客源,与迪斯尼、沃尔玛等世界知名企业均有业务合作关系。

  2005年底,黄小龙对到家乡进行投资考察,热情的家乡父老、良好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招商政策,让他作出回乡创业的决定,随即投入资金400万元在玉山县成立江西嘉鸣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租用厂房,组建第一条生产线;紧接着,又在县工业园区规划用地30亩,投入资金三千万元,建起2万多平米的厂房。

  2006年4月一期工程顺利投产,解决当地数百名农民工的就业,企业先后获得“全国服务新农村建设百佳民营企业”以及义乌、玉山两地的“财政贡献奖”等荣誉;他个人也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等众多荣誉称号。

  面对着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黄小龙早已提前做好调整,目前公司的生产订单已经安排到六月底。今年春节开工后,公司不仅没有实行减员减薪,还新吸纳100多名返乡农民工就业。

  黄小龙正在应刃而上。

编辑:李晓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