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上海保护建筑变身豪宅 专家论证无法制约开发商

2012年02月07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海保护建筑变身豪宅专家论证无法制约开发商

建业里已被改造成私家豪宅

  记者 张骏斓 摄影报道

  上海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建业里,在启动修缮保护后,大部分被拆除重建,历时三年,近期已经基本完成。然而昨日记者走访发现,原本老百姓心目中的新地标却变成了私家豪宅,原来的 “修旧如故”也只能是“留存风貌”。对此,专家建议创新修缮不要拿保护建筑做实验。 “应该先从一个一般性石库门房子做起,积累经验再推广,而不是一上来就拿最好的优秀历史建筑来实践。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说道。

  保护建筑改造成私家豪宅

  位于建国西路的建业里,建造于1930年至1938年,清水红砖、马头风火墙、半圆拱券门洞形成其鲜明的建筑特色。据了解,保存较为完整的建业里占地1.7万平方米,分东弄、中弄、西弄三条里弄,共260栋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的2层楼房,采用具有江南民居风格的墙体和建筑屋顶,1994年被列为市级建筑保护单位。

  为了能够更好保护这一建筑群,建业里保护项目改造工程于2008年正式启动。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由上海衡复置业、波特曼海、花旗集团三方共同开发,项目旨在形成一个石库门社区和历史遗产商用街区,成为体现上海海派文化的新地标。然而这一新地标,已经成为了私家豪宅为主的楼盘了。据介绍,建业里改造后成为51栋五层石库门洋房、62套酒店式公寓以及超过4000平方米商铺的小型综合体。为了体现豪宅的舒适度,开发商还建造地下车库等豪宅配套。记者查询该项目网站发现,项目石库门洋房定位为别墅型私家府邸,共有7种户型,其中最小面积(含地上、地下)269平方米,最大面积为578平方米。业内人士披露,该项目每平方米售价约为13万元,按400平方米计算,每栋楼价超过5000万元。

  昨天下午,记者在现场发现,目前项目基本完工,只有沿街的脚手架还未拆除。从岳阳路200号小区门口望去,一排排的洋房已经修饰一新。然而对于保护建筑改成了私家豪宅,大多周边居民心存质疑。韩先生就住在该项目边上的岳阳大楼,对于建业里改造成为私家豪宅,他坦言不大理解。 “这个项目之前我看报纸是世博600天的重点项目,很多领导经常来看的,政府如此关注的项目,居然是开发商的私家豪宅,这太奇怪了吧。 ”韩先生摇着头说道。住在岳阳路200号的陈云凤女士也表示,原来的老弄堂现在变成了豪宅,之前老弄堂的感觉一下子就没有了。“隔壁变成豪宅,自己房子的价值也会提升不少,但老上海的味道不见了。之前穿弄堂的趣事,在私家府邸后估计就不可能了。 ”陈云凤感叹道。{Npage}

  “修旧如故”成了“留存风貌”

  更让周边居民有些失望的是,原本按照“保护为主,修旧如故”的项目,现在只能是“留存风貌”。

  早在项目开工时,项目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表示了项目要如何修旧如故。还特意强调将保留4万块老砖,并对这些老砖的原先位置都进行编号,便于恢复。然而在项目即将完工时,却被市民爆料,原来的很多石库门特色设计都被改动。在上视新闻的报道中呈现的是一些天井被下挖成为下沉式空间与地下室相连,一些具有典型风格的门洞也被进行现代化的改动。

  陈云凤也是看到新闻才知道,原来期望能够重新焕发青春的建业里,只能是一场空了。 “都成了豪宅,有地下室,有电梯、有车库的,这个还能叫做石库门吗?”陈云凤无奈地说。普通市民都有如此感觉,对于建筑专家而言,更是如此。在建业里改造的过程中,同济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也曾多次探访,对于这块原本留存十分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的改造工程,他也遗憾地表示,称不上是 “修旧如故”。在他看来, “修旧如旧”应该要使用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达到原来的风貌和特色。现在部分老建筑在改造时,仅仅是保留原本的建筑特色,有些甚至完全推倒重建,这样最多只能叫做 “留存风貌”。

  专家论证没有办法制约开发商

  记者昨日拿到的一份资料显示,上海市城市规划局2004年5月21日专门就此项目发文——《关于建业里保护与整治规划设计要求的意见》(沪规景【2004】463号),并提出相关保护设计要求,其中指出,尽可能保护原有规划格局和立面、色彩,对现有损坏建筑进行修缮时,应当结合历史资料研究,恢复历史风貌,严格控制沿街立面,不得改变原有历史风貌。为了解决高密度,超负荷的使用状态,首先要拆除违章搭建建筑,对少量破坏及其严重,难以修缮或恢复历史风貌的建筑,需要经过专家论证,考虑是否重建或者作为公共空间。在保护整治过程中,如需要考虑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应当深入研究,按照保护要求提出可行性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并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后,再予确定。

  然而专家的建议却难被采纳。市历史风景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郑时龄就是参加论证的专家之一。他在接受上视新闻采访时透露,论证中,提出过要按照当时的制造工艺,对已经拆除的进行修复,然而建议和要求并没有被开发商采纳。郑时龄表示,专家论证没有办法制约开发商,土地批给他以后产权是他的,他设计的质量你也没有办法控制他。

  根据项目网站公布的地址,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岳阳路190号的项目公司所在地和售楼处,门口的工作人员表示,这里并不是开发商的工作地。虽然记者在窗外看到屋内陈列着项目的沙盘和一些户型的样板模型,但是工作人员仍坚持表示,这里不是售楼处。随后记者电话联系了项目开发商,得到的回复要么是负责人不在,要么是在开会无法接受采访。

  “项目售楼处就在那里,这个住在周边的人都知道。 ”陈云凤否认了工作人员的说法。记者又再次询问了岳阳路200号的门卫,也得到同样的答复。 “上午我路过他们的售楼处的门口还开着的,下午回来时候就看到已经关了。 ”陈云凤如是说。对于市民与专家的疑惑,记者还将继续联系开发商,希望能够得到回应。

  专家建议不要拿保护建筑做实验

  “建业里的改造让人失望,一个好端端的优秀历史建筑被折腾成了赝品。”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王伟强如是评价,在他看来,尽管做了很多努力如按照原来格局复建、保留建筑外墙装饰、尽可能地利用原有红砖,但一旦拆落架,这些努力都前功尽弃。

  虽然有些失望,但对于建业里的改造,王伟强还是认为这是一个有益的实践,是因为它在尝试石库门继续作为住宅而保留下来的可能,这个方向无疑是值得鼓励的。他指出,历史建筑改变性质转为商业用途是个出路,像是新天地和田子坊利用土地的级差地租可以平衡收益。但毕竟石库门数量很多不可能都依此法,市场无法消化这么多商业,所以探讨继续以住宅用途的保护就更有意义 。 “新天地和田子坊都不能是改造发展的主流,毕竟我们消化不了那么多的娱乐,也培育不出那么多的‘创意’,现在回想,当初的良好愿望应该先从一个一般性石库门房子做试点会更好,积累经验再推广,而不是一上来就拿最好的优秀历史建筑来实践。 ”王伟强说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