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致富快车

渠县龙凤乡“小草帽”做成“大产业”

2011年12月24日 来源:达州网

  草编,即历史悠久的“编草辫”。老少皆宜,或坐或立,有说有笑,把麦梗编成草编,再将草编加工成草帽,既可遮阳避雨,也可销售卖钱。

  地处川东北的达州市渠县龙凤乡,不仅乡名美丽吉祥,而且因草编业兴盛更使该乡声名远播。据了解,龙凤乡地处浅丘,水土丰润,阳光充足,为大面积种植小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每年麦子收割后,剩余麦草多,麦梗质量优,加之草编艺人多,为龙凤乡草编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据渠县龙凤乡《乡志》记载,该乡群众编草编,制作草帽的历史已有上百年。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编草编多利用农闲或早、晚休息时间开展,其产品逢场天上市出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供销部门大量收购草帽编子,仅1982年就收购草帽编子34550件,共获收入6910元。为了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开放自由市场,1984年,龙凤乡玉顶村社员私办草帽厂一个,就地加工生产,生意十分兴隆,到1985年农村经济收入显著提高。{Npage}

  据渠县龙凤乡陈元秀老人介绍,还在她小时候,她的爷爷婆婆都在编制草帽。当时没有这些机械设备,草编子编好后,只能用针线手工缝草帽,整个上午最多缝制两顶,卖出去可以收入一角多,主要用于称盐打油。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引进了脚踏缝纫机,生产效率翻了几十倍,后来又改用电动缝纫机,现在一个半天至少也能加工上百顶草帽了。当年,草帽生产出来后,一些草帽贩子就来乡上收购,然后挑到大竹、重庆、南江等地贩卖。渠县龙凤乡的草编业尽管起源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竟争压力越来越大,草编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只能是当地老百姓闲时抹手的活儿。“前几年,草编在我们这里出现信息不灵、规模小、分散生产、相互压价竞销、品牌杂、科技含量低,老百姓根本打不开市场。”龙凤乡村民李国齐回忆时说出了制约龙凤草编发展的事实。说起草编产业,不得不提到该乡草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余建全。

  余建全是土生土长的龙凤人,生于1966年,他家很早以前就是草编草帽生产户。15岁那年,家里生产草帽所需的草编子不够了,不等父母发话,余建全每天放学后就跑到各村各组,一家一户收编子。那时,人们一般只在赶场天到集市上交易草编子,没想到竟被余建全抢得先机,农户也用不着挑着担子赶集市,所以,余建全到户收购为家里提供了足够的草编子。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余建全又率先引进了编织机、缝纫机等先进设备。后来,余建全外出务工多年,等他走进有钱人的行列后,他不忘乡亲,毅然回到家乡继续从事草编事业。

  据了解,自2007年6月初,全国农村开始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时,当地党委、政府发动乡内外60余家草编加工专业户积极参加草编专业合作社,余建全、王小龙等11人率先自愿入股加入专业合作社,余建全被推选为渠县龙凤乡草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在余建全、王小龙等人的带领下,龙凤乡所有草编生产大户都先后加入合作社。从此,当地草编业步入了合作化、分工化、规模化时代。合作社成立后,一改之前相互打价格战的面貌,统一了进货价格和销售价格,在淡季实行比例销售,有力维护了每个合作社成员的利益。

  近年来,为打造草编市场,打响草编品牌,壮大草编产业,渠县龙凤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村发展新思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围绕草编这一传统特色产业,按照“自愿、平等、互利、民受益”的原则,采取“公司+基地+编织户”的运行模式,倾力打造草编特色产业之乡,使龙凤人走出了一条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富民之路。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