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致富快车

一个返乡农民工的生态农业实践

2009年04月06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泸州市江阳区石寨乡田湾村的王远平,2007年12月结束了在外17年的打工生活返乡,投资200余万元租用了近100亩撂荒山坡地,建起了“王氏生态园”。只用了1年时间,如今的生态园已是生机盎然,在给王远平带来近20万元收入的同时,更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1年赚了近20万

  石寨乡是江阳区最偏远、最穷的乡镇。

  上世纪90年代初,为了摆脱家境的窘困,王远平举家远赴云南省昆明市,在建筑工地打工。经过10多年的艰苦打拼,王远平积累了一定的资金。

  2007年12月,经过对市场的调查后,王远平又举家返乡,投资200余万元,租用近100亩撂荒山坡地建生态养殖园。

  他对40多亩田块进行了起淤加固改造,养上名优鱼、大白鹅和生态鸭;50多亩山坡上除了种植名优水果外,还建成了獭兔和野兔养殖场。

  为了保证养殖环保,循环利用资源,王远平在水面上养殖大白鹅、肉鸭;而兔子的粪便便全部进行集中起来繁养蚯蚓,用蚯蚓来喂养黄鳝、泥鳅。

  由于技术管理到位,农业生态园就像一个聚宝盆。2008年底,王远平出售肉鸭、大白鹅、鱼和獭兔等的直接收入就有近20万元。

  不再有撂荒田地

  “有了王远平的租用,每亩地一年有了500公斤稻谷的固定收益,孩子们也可在外安心打工了。”石寨乡田湾村72岁的张定明对自家的地不再撂荒而高兴。在王远平的带动下,全乡有100名“留守老人”的土地得到合理流转,面积近1000亩。

  石寨乡生态农业建设上的成功实践,引来了自贡市、宜宾市及泸州周边的业主。这些业主少则租用近100亩,多的达到150亩,全部采用“鱼、水、禽”的循环养殖模式,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步。今年,在石寨乡已经很难见到撂荒地了,撂荒地变成了“聚宝盆”。

  提供粮食生产所需水源

  “往年,我这2亩望天田要等到4月份下大雨,才能翻犁来栽秧。去年就不同了,王远平承包田块里的蓄水帮我解了难。”近日,石寨乡田湾村村民刘昭银就找来耕牛和抽水机,从王远平的鱼田里抽水翻犁他的两亩干板望天田。

  王远平在搞稻田鱼、鸭共养时,就对田坎进行了加宽、加高、加固,每亩蓄水量达到100多立方米,俨然就是一口口小塘库,也为邻近田块和附近的望天田解决了用水所需。

  目前,石寨乡在王远平的带动下,新引进的业主利用稻田发展高标准的“鱼、水、禽”项目已近1000亩,总蓄水量目前就已经达到了10万方。

(本文来源四川日报 )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