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大量农田粮改经 农田抛荒之风不可长

2011年06月03日 来源:人民政协报

  农田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近年来,农民已不再如以往那样惜地如金,不少地方出现不同程度的农田抛荒现象,且有不断蔓延之势。

  就顺昌县而言,全县现有农田面积17.1万亩,抛荒面积约有0.8万亩,占水田面积的4.7%。抛荒主要类型是山垅田、偏远田、无水利设施的“望天田”,此类农田约占抛荒面积的80%以上。

  大量农田抛荒,使得当地早、晚稻面积缩减,复种指数下降,一季稻面积增加。今年,顺昌县一季稻种植面积10.5万亩,占全年水稻种植面积的70.5%。

  种粮效益低下,不愿耕种

  虽然国家对粮食收购有最低保护价,并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以及取消农业税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在很大程度上被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持续上涨所抵消。

  据顺昌县农业部门数据统计,全县种植水稻每亩产值616元,扣除每亩234.7元的生产成本,每亩劳动纯收入为385.3元,是种烟收入的1/5,种西瓜收入的1/3。因此大部分农田“双改单”、粮改经(从耕种粮食作物改为耕种经济作物)或被抛荒。

  劳动力短缺,无力耕种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能获得较高收入的二、三产业,不少农村已经变成“留守村”、“妇女村”、“老幼村”。不少地方只耕种少量离家近的洋面田保口粮,甚至部分农户宁可花钱买粮食,让责任田抛荒,种粮正从“主业”演变为“副业”。

  一位农村中学校长告诉我们:“我们学校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有的升高中、有的读中专,剩下的少量回乡学生,既没有劳动技能,又不习惯务农。农村后备劳动力不足令人担忧。”

  在座谈会上,一位政协委员也告诉我们:“妇女帮人劈山一天赚60元,可以买50斤大米,并请人送到家里。”

  耕作条件恶劣,难以耕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顺昌县现有的农业水利等设施大多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施建设标准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近年来,薄弱的农村集体经济难以筹资投劳进行有效维护和建设,国家有关支农政策项目又难以惠及山垅田。这导致一些易涝易旱的靠天田无法耕种,特别是一些梯田耕作条件差,投入多产出少,甚至有投入无产出。另外,当地农田还时常受野猪、老鼠、鸟类的侵害。有的农户想耕种,但又不敢去种。

  流转制度缺陷,影响耕种

  首先,几千年来土地是命根子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大部分农民情愿让自己名下的承包地抛荒,也不肯出让土地承包权。

  其次,部分农民对现有流转政策不了解,农村土地流转存在“不愿流转”和“不能流转”现象。

  再次,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灵活性,可操作性不强,有些地方土地流转多数处于自发、无序状态。

  最后,一方面,对未及时流转而形成抛荒的农田,缺乏有效的法律政策手段加以制止,另一方面,简单实行“一卡通”发放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以原有承包计税面积为依据,而不与实际种植情况挂钩,无意中助长了抛荒。

  多方合力破解抛荒现象

  为此,我们建议:

  一要强化领导认识。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抛荒问题的解决,并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二要落实激励政策。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粮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政策,严格实行“谁种粮谁得补贴”政策。另外,可实行大户承包抛荒田奖励政策。

  三要加大设施投入。要多渠道、多方位筹集资金,兴修水渠、水坝等,减少“天水田”(注:稍干即旱、稍雨即涝、种田要看老天爷脸色的田地),杜绝“三年两不收”的现象。

  四要培育特色产业。要通过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加快“一村一品”的建设,实行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

  五要促进土地流转。县乡应成立农村土地流转专门的管理机构,认真做好农户承包耕地的余缺调剂工作,促进依法、有序流转。(靳万禄)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