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新闻中心 > 土地新闻

图文:半世纪,她用坚韧演绎土地之恋

2011年06月02日 来源:楚天都市报

  

     楚天都市报讯本报记者唐宜贵谈海亮徐剑桥通讯员刘卫东

  我深深地眷恋着你,这片深情的土地;我爱你,春天的花香,夏天的骄阳,秋天的丰收,冬天的希望;我深深地爱着你,生我养我的土地,我把青春都给了你,这片美丽的土地……

  作为1950年代的大学生,“棉花奶奶”李文英有一千个理由调回省城武汉,离开农村。但她为了挚爱的农艺事业,留在了枝江,留在了棉田里,坚守半个多世纪,痴心不改。

  一家四口分居四地

  “几十年来,很难说清我的家在哪?到底是在枝江?七星台?百里洲?还是武汉?”李文英说。“惟一可以肯定的,是我一家四口人,几十年里分居四地。”李文英补充道,有很长一段时间,丈夫在七星台、她在百里洲,女儿在武汉,儿子在枝江。

  作为一个从小在汉口长大的姑娘,李文英1953年考入华中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毕业后和大学同学郑荣棣相爱并结婚。1957年她分配到宜昌地区工作,丈夫到枝江县工作,结婚后,家临时安在枝江。1972年,她被调到枝江长江南岸的江心岛百里洲粮种场工作,这以后她在这一干就是14年,而丈夫则在枝江县七星台镇工作。夫妻同在一个县,长江却让他们天各一方。

  婚后不久,女儿出生了,由于夫妻工作地分开,只好在女儿8个月大时送到武汉让外婆代养。李文英说,每年只能回一次家,女儿从小见到她时喊她阿姨,这令她心里一阵阵发凉。

  得知她的委屈,一个当老板的同学为她联系好了工作,要她调回武汉,可她左思右想,舍不得农民朋友,留了下来。

  选择了农民愧对了儿子

  李文英说:“我与丈夫结婚几十年,到他1995年去世,在一起生活见面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而一想起当年不满8岁的儿子独居枝江的日子,李文英的泪水就忍不住哗哗流下。

  儿子6岁那年,先送到广州的爷爷家,后来又送到武汉外婆家生活,由于长年见不到父母,小小年纪的儿子提着箱子独自回到了枝江。“他那么小,脾气很大,说走就走,我理解孩子内心里多么需要母爱啊。”

  儿子8岁那年的一天,李文英在百里洲农场上班时,突然接到口信说,她儿子从树上摔下来,头破血流。李文英丢下手中的活就往回赶,刚赶回去,儿子就捂着头跑到医院找医生包扎伤口。“儿子才8岁,他当时该是多么无助啊。”李文英哭着说。

  最让李文英遗憾的是,因为父母无暇照顾,儿子荒废了受教育的机会,只读完初中的他至今四处打工谋生。曾经,李文英也想过放弃工作照顾孩子,可当时正在进行几个优质棉花品种的技术推广,每天村子里都有无数双期盼的眼睛在等她,最后她选择了留下来和农民们一起。

  棉农增收弥补心中遗憾

  “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看到那么多农民获得的收益,我心中的缺憾得到了弥补。”李文英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李文英在百里洲镇解决了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选育成功了抗棉枯黄病的品种“鄂枝3号”,这一成果得到省级鉴定,推广后让全省8个县成千上万棉农受益,一亩棉花地年可增收30%以上。

  百里洲镇八亩滩村三组的棉农张大朴说:“当时,只要哪家用了李文英推广的棉花新品种,哪家就增收,就发财,光他家的棉花,年增收三成多。”

  据枝江市农业局不完全统计,全市有400多户农民接受过李文英的指导,4万多农户从她那受益。

  李文英说:“我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能为农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能成为农民的朋友,这样的褒奖分量不轻啊。”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