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农业新闻 > 养殖新闻

山东东营在盐碱地上养殖海参获得成功

2011年05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内,第一茬海参喜获丰收。

  记者刘红杰张倩郭波

  “海参与螃蟹齐居,春水共长天一色”。这是记者在山东省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看到的美景。通过多年的努力,海参在盐碱地上安了家,成为黄河口大闸蟹的邻居,实现了“东参西养”的破题。

  守着海,为什么不能养参

  4月20日下午3点,记者到达位于东营市垦利县的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渔业研发中心的十层大楼在广袤的原野上,显得挺拔且壮观。在研发中心大楼上放眼望去,周围是一方挨着一方密集排列的养殖池塘,在水天一色中若阡陌纵横,像一面面镜子平躺在辽阔的大地上,它们就是海参的家。

  这里曾经是一片不毛之地,鲜有人迹;这里是东营市盐碱化程度最重、立地条件最差、绿化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在没有开发的地方,至今仍能看到返碱的泥土白花花的,稀疏地长着几根茅草。

  现在,一辆辆挖掘机正挥舞着巨臂挖土筑路,一排排高大塔吊正吊装着建筑物资,一辆辆卡车排着长队在工地上穿梭,一队队工人正在即将投入使用的水塘里面造礁……

  “来之前,你想不到吧?”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副主任任方旭看着记者惊奇的神色,笑着说。其实,任方旭最初也没有料到,海参在盐碱地上安家,能安得这么好。

  “从2003年,引进海参养殖实验,到2008年大规模养殖,这期间的5年,东营的海参养殖被数次否定。最初很多渔业专家说,东营的自然海域中没有海参这种生物,根本不具备海参生存的自然条件。但是,我们没有轻易认输,2004年解决了能养的问题,但成本很高。由于东营是泥质海域,没有石头,而石礁是海参的家,所以我们就用石头造礁,后来改用瓦片,现在用遮阳网,逐渐减少成本。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

  任方旭说,相比胶东沿海,东营养海参的自然条件处于劣势,东营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短处拼别人的长处?“海参是水产品中的高档产品,经济效益高,我们也守着海,为什么不能寻求这个品种的突破?”

  东营不但实现了“东参西养”的破题,而且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单片滩涂养殖区。{Npage}

  不少人的钱袋子鼓胀起来

  20日上午,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王雷教授来给渔民进行培训,凡是收到通知的渔民悉数到场。垦利县小岛河海珍品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姜士忠带着6名渔民也来听课。

  “我们这个合作社刚开始注册时有7户,现在43户,投资大约3000万,都是养殖大户,原来养虾、螃蟹,由于品种退化,发病率高,投资不少,风险很大。2009年,我们自己建了土池子养海参,当时不懂,看见渔业示范区这边环境好,基础设施全,有科技支撑,政府还给了很多政策,就都来了。”

  姜士忠说,一个海参池100亩,投入需100万元,不是一个农户单打独斗能承担得了的。前三年的承包费政府全免了,给池塘护坡政府一亩地补贴1000元,光这些政策,可以省30%的投资费用,这可是一笔巨大的费用。

  “我们划出3000亩富民区块,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当地群众自主开发、联户开发或以合作社组织的形式进区养殖,让海参池逐步变为群众致富的钱袋子,兴渔富民。”任方旭说。

  但是,不能把海参养起来就不管了,那只能是半个负责任的政府。为了从科技上加强支撑,东营市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与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联合共建现代渔业研发中心。

  “我们还为烟台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省海水研究所、省淡水研究所提供了400亩到1000亩不等的实验基地,开展技术攻关,从长远的发展上提供科技保障。”

  海参养殖产业还带动了不少就业机会。20日下午四点多,来自菏泽定陶的薛方道与20多名工友正在现代生态渔业示范区海参养殖区二期的海参池内造礁。

  海参养殖二期动工后,有近3万亩海参池需要人工造礁。看到机遇的薛方道,在春季回老家时动员老家的亲戚朋友跟他一起到东营专门给海参池造礁。目前,跟随薛方道的工人已经有32人,薛方道给他们每人每天开70元的工资。他们从3月份可以一直干到10月份。

  离薛方道他们造礁的地方不远,来自梁山县的农民黄帮新正在为东营市海跃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建管理房。

  任方旭说,在示范区这个大工地上,每天都有几千人在忙碌。虽然还不到螃蟹和海参丰收的时候,但是,毋庸置疑,很多人的钱袋子因为它们的存在开始鼓起来。

  4月20日晚上七点半,记者乘车离开示范区,开阔的天幕下,到处是一片清新的味道。海参和螃蟹大概已经睡着了,广袤的原野上一片静谧。只有一处处闪烁的灯光随着车轮飞驶向后掠去,倾诉着创业的激情。“蓝色魅力”,正在这里熠熠生辉。

  【收藏此页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