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乡村旅游 > 旅游资讯

丹河峡谷:乡村游成为山村经济腾飞的翅膀

2010年09月07日 来源:农村土地网 作者:马道洲

  走进丹河峡谷,蓝天、碧水、古寨、水磨、石房直扑眼帘,旖旎的风光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然而,10年前这里还是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的荒沟沟。自2000年丹河沿线山村依托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民俗,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后,昔日的“荒沟沟”转身成为“富窝窝”,经济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地处沁阳市常平乡境内的丹河峡谷,经过十年的发展,乡村游直接催生了景区内的九渡、牛笼嘴、杨庄河等山村水上游、土特产及山区种养殖业等相关产业的空前繁荣,综合收入逐年递增。目前,景区旅游年总收入已突破千万元大关。乡村游日益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和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逐步凸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农民就地当老板

  在九渡村的村头,年近70岁的刘清老人,正在自己的摊位前忙活着。刘清所在的九渡村坐落在丹河峡谷的中心地带,人均土地4分,过去的劳动力大都外出打工。刘清说,现在生意最好时,一天能赚500元。

  看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大山,牛笼嘴村的残疾人田小双便率先建起了家庭宾馆。在田小双宽敞明亮的小楼前,许多游客正在进餐,还有部分游客拎着山韭菜、核桃等土特产兴高采烈地离去。田小双仅靠家庭宾馆一项,年收入已突破20万元。

  看到田小双的发迹,许多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村里,各自亮出了“孤山休闲饭庄”“怡鑫源宾馆”等招牌。而且,这些农民老板们还与时俱进,纷纷自己印制名片,设计广告语,有的还装上了宽带网,了解外界旅游动态,学习外地先进经验,使管理和接待能够满足不同品味的游客需求。同时,还有一部分村民加入到景区的日常管理和服务中,他们有的参与环卫工作,有的在酒店做服务员。

  景区和山村的一体化管理,让村民在家里便能经营生意。现在的丹河景区,家庭宾馆、餐馆和商铺早已是鳞次栉比,从业人员已达2000余人。

  相关产业火起来

  随着景区的兴旺,不仅使当地的村民得到就业,还使农产品不出家门就变成了商品,直接面向市场,而且身价倍增。特别是家庭宾馆生意的日益火爆,刺激了餐饮业的发展,各种土特产供不应求,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不断增加。附近甚至山外农民主动种植时令蔬菜、散养土鸡供应家庭宾馆,山韭菜、土鸡蛋、土蜂蜜、柿子、核桃等地地道道的山野特产更是游客争买的俏货。原来几毛钱一斤的山韭菜现在卖到了3元。土蜂蜜也由原来的2元一斤买到了10元。

  为使野菜长期保存,满足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品尝到鲜美可口的纯天然绿色食品,农民宋建设建起了太行天然绿色食品厂,把时令期只有一个月的木兰芽、野菊芽等山菜,以淡水真空、原色、原味包装成袋,除在当地景区销售外,还远销郑州、沿海城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为使土特产品的包装上档次、上规模,景区还注册成立了旅游开发中心,着重开发相关土特产品。该景区近期开发生产的石磨面粉,已经远销省外市场,并得到游客的青睐。

  家庭宾馆挂上星级牌

  丹河景区共有旅游接待村3个,大小家庭宾馆70家,床位1000余张。乡土味十足的家庭宾馆、温馨的民俗接待服务,迎来了大批游客,每年的四月份起,一到周末,家家爆满。

  为实现家庭宾馆的科学管理,2008年,景区专门成立了家庭宾馆综合服务中心,由景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主任、三个行政村的支部书记任副主任,并下设九渡、牛笼嘴两个接待站。同时出台《家庭宾馆管理制度》《家庭宾馆星级评定标准》,对家庭宾馆实行星级评定。目前,景区已评出星级宾馆8个,其中,三星级3个、二星级5个,累计接待游客65万人次,累计营业额收入逾千万元。“以往都是大酒店才能挂星级牌,想不到我们的家庭宾馆如今也能挂上星级牌了,这样不仅管理更加规范,让我们改正了不少坏习惯,而且生意也更加火爆。”杨庄河的刘小志说。

  同时,景区不断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专门成立了环卫队,由各行政村负责各自的生活垃圾清运,并配合环卫队全天保洁,环卫队每天定时上门收集,集中倾倒,彻底解决了以往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景区道路乱堆乱放现象,而且还严格实行每周一例会制度和每周五的安全卫生检查评比制度,力促家庭宾馆管理步入正轨,为游客创造温馨、安全的食宿环境。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