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土地信息
农村土地网 > 土地问答 > 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评述有哪些?
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评述有哪些?
提问者:ewdfew
2020-06-08
农用地等别分布规律评述有哪些?
网友名称:
回复内容:
验证码:

满意答案

  • 匿名网友 |发布于 2020-06-08 09:50:35
    (一)农用bai地质量区域分布差异较大

    黑龙江省地du域辽阔,土地面积大,农用地利用类zhi型多样,由于各区域的自然dao、社会经济条件及土地利用程度的不同,农用地质量的区域分布有较大差异。黑龙江省北部的大兴安岭山区地处全省最北端,气温低,热量少,无霜期短,加之地处山区,地势较高,农用地利用以林业为主。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欠发达,土地利用效益低,农用地等别在 5 等以下,在全省属于低值区。松嫩平原东部地势平坦,土壤以黑土、草甸土等优质土壤为主,全年≥ 10℃有效积温在 2600℃以上,无霜期在 130 天以上,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农用地利用水平高,农用地等别大部分在 10 等以上。由于黑龙江省各地的自然、经济、土地利用条件有很大不同,因而造成农用地质量等别在区域分布上存在较大差异。v(二)某些限制因素对农用地质量起主要作用v虽然影响农用地质量的因素较多,但对某一区域来说,由于自然、经济等条件的不同和区域分布特点,存在着限制性因素,其中某些因素对其农用地等别起着关键性作用。松嫩平原西部的泰来、龙江、甘南等县,地势平坦,又处于全省热量高值区,全年≥ 10℃有效积温在2800℃以上,但由于年均降水量不足 400 毫米,属于严重干旱区,加上风沙、盐碱等自然灾害影响,其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大部分在 8 等以下。由此可见,水分条件是影响这一地区农用地质量的关键因素。在农用地利用方面应针对影响农用地质量的限制性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减轻限制性因素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提高农用地生产水平。v(三)某些自然条件、土地利用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改善后,可以提高农用地等别v影响农用地质量的一些不利条件可以通过采取工程、耕作、生物等措施加以改善,以提高耕地质量,如有些干旱和洪涝地区,根据水分分布不均的状况,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提高灌溉和防洪除涝能力,从而提高其自然质量等别。这一方面表现比较明显的是水田区,由于水田的抗旱排水标准较高,水田区的自然质量等别一般比周围的旱地区高出 1 ~ 3 个等别。对低产土壤通过培肥地力、进行土壤改良、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提高地力,增加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增肥地力,使其土壤状况有所改变,其自然质量等别随之也有所提高。

    (四)自然条件是影响农用地质量的主要因素

    从黑龙江省农用地质量各等别面积及地域分布情况看,全省自然质量等别共分为 13 个等别,其中 6 等以下面积为 2019348.77 公顷,占自然质量等别的 16.99%;7 ~ 11 等别面积为8841160.45 公顷,占 74.37%;12 等以上面积为 1027937.32 公顷,占 8.64%。从农用地自然质量等面积统计来看,6 等以下和 12 等以上的仅占自然质量等别面积的 25.63%,这种面积分布和全省耕地的高、中、低产田面积分布大体相同,也存在两头小、中间大的状况,从而反映出自然条件是影响农用地质量的主要因素。自然质量等别的地域分布也显示出这种关系,全省自然质量等别较低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山地区,该地区气温低,热量少,地势高,土质差,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农用地质量在全省属于低值区。而自然质量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该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田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业生产条件优良,粮食生产水平高,是全省粮食生产高产区,农用地质量在全省属于高值区。由此可见,凡是农用地自然质量高的地区,其耕地质量好,生产水平高,是全省粮食主产区和高产区;反之,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较低的地区,耕地质量较差,生产水平低,是全省粮食低产区。

    (五)农用地利用存在较大的增产潜力

    黑龙江省农用地开发较晚,土地利用粗放,农田基础设施薄弱,中低产田占全省耕地的2/3,耕地中旱地占 90% 左右,农业生产基本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由于农用地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利用存在较大的增产潜力,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改变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可以大幅度提高。黑龙江省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粮食总产,应充分利用黑龙江省农用地潜力大的有利条件,增加投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水平,为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应有的贡献。

全部回答